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71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616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563頁,第8字
音《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𡘋音勒。《說文》:水石之理也。徐鍇曰:言石因其脈理而解散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石有時而泐。
义又,《廣韻》:凝合也。
义又,潭名。唐裴休〈題泐潭〉詩:泐潭形勝地,祖塔在雲湄。
音又,《集韻》:六直切,音力 —— 義同。
义或作氻、𣲒。
卷目:考證・巳集上 部首:水部
愛日堂藏本: 第360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4頁,第33字
《周禮・冬官考工記》石有時而泐。
謹照原文而泐改以泐。
注解
〔泐〕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泐〕字拼音是l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阞。
〔泐〕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è] ⑴ 石头被水冲激而成的纹理。⑵ 石头依其纹理而裂开。⑶ 凝合的样子。⑷ 同“勒”。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泐的意思
泐
lèㄌㄜˋ基本解释
①石头被水冲激而成的纹理。
②石头依其纹理而裂开。
③凝合的样子。
④同“勒”。
详细解释
名词
◎石头因风化遇水而形成的裂纹 cracks marks of perforations on rocks caused by actions of waves 泐,水石之理也。——《说文》
动词
1.裂开;解裂。
split of rocks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al veins;
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 《周礼·考工记》
2.铭刻,用刻刀书写 。
carve;
泐石。
3.用钢笔或铅笔在纸上或其它材料上记录书写 。
write;
手泐。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盧則切頁碼第372頁,第18字續丁孫
泐
水石之理也。从水从阞。《周禮》曰:「石有時而泐。」
鉉注徐鍇曰:「言石因其脈理而解裂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郎忒反頁碼第911頁,第6行,第1字述
水石之理。從水阞聲。《周禮》曰:「石有時而泐。」
鍇注臣鍇曰:「言石因其脈理而解裂也,阞音勒。」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盧則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234頁,第2字許惟賢第972頁,第4字
水之理也。
段注各本水下有石字。今刪。《𨸏部》曰:阞,《地理》也。从𨸏。《木部》曰:朸,木之理也。从木。然則泐訓水之理,从水無疑矣。淺人不知水有理。又見下文引《周禮》說石。乃妄增一字。水理如《地理》,木理可尋。其字皆从力。力者,人身之理也。
从水。阞聲。
段注形聲包會意也。大徐無聲字。盧則切。一部。
《周禮》曰:石有時而泐。
段注《考工記》文。石隨其理而解散。石之理如水之理。故借用泐字。水理猶《地理》。故泐以阞會意,形聲。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木有條理曰朸,水有條理曰泐,刻石亦曰泐,又作勒。
水之理也。力,有條理也;泐,水理;朸,木理;阞,地理。刻石曰泐石,亦通作勒,然以作泐為是。
泐,水之理也;朸,木之埋也。刻石曰泐石,亦作勒石,作泐較妥。
泐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37頁,第8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42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10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88頁,第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44頁,第19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27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762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518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77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93頁,第28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70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935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070頁【補遺】第1768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882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77頁【崇文】第390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90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62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90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37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