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78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619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566頁,第2字
义《玉篇》:古文濟字。《說文》:泲,沇也,東流於海。〇【按】沇水,卽濟水;發源爲沇,東流爲濟。
义又,地名。《詩・邶風》:出宿于泲。
义又,莤泲,釃酒也。《周禮・天官・酒正》〔註〕:泲,謂醴之淸者。
注解
〔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泲〕字拼音是j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𠂔。
〔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ǐ] ⑴ 同“濟”。古水名。①古四渎之一。原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东流至山东省东北部入海。历代累经变迁,今已不可详考。②发源于河北省赞皇山,东流至柏乡县东注入宁晋泊。今名午河。⑵ 古地名。或以为在春秋时卫国近郊,今河南省浚县、滑县一带。⑶ 漉,过滤。⑷ 挤出。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泲的意思
泲
jǐㄐㄧˇ基本解释
①同“濟”。古水名。①古四渎之一。原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东流至山东省东北部入海。历代累经变迁,今已不可详考。②发源于河北省赞皇山,东流至柏乡县东注入宁晋泊。今名午河。
②古地名。或以为在春秋时卫国近郊,今河南省浚县、滑县一带。
③漉,过滤。
④挤出。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子禮切頁碼第361頁,第18字續丁孫
𭰉
異體泲
沇也。東入于海。从水𠂔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即洗反頁碼第886頁,第4行,第1字述
沇也,東入于海。從水𠂔聲。
鍇注臣鍇曰:「今多作濟,故與常山濟水相亂,此則四瀆之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子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110頁,第1字許惟賢第921頁,第4字
沇也。東入于海。
段注按沇二篆之解,文體與漾漢浪三篆同。皆用《禹貢》文也。《禹貢》曰:道沇水東流爲濟。入于河。泆爲熒。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于渮。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人于海。今水不特入河以後經文所謂不可致詳。考《郡國志》曰:河東垣有王屋山。兖水出。河內溫。濟水所出。王莽時大旱。遂枯絕。《水經注》曰:濟水故瀆在溫。當王莽之世。川瀆枯竭。其後水流徑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是在西漢已後所謂東流爲濟入于河者,已非禹蹟之舊矣。許云東入于海。此謂禹時故道。獨行達海。故謂之瀆。今之大淸河,小淸河非無水在其閒。而混淆莫辨。漢水之源,今與經絕殊。水之流,軼出地中而爲巨川。今又與經絕殊也。
从水。聲。
段注子禮切。十五部。按四瀆之字如此作。而《尙書》、《周禮》、《春秋》三傳,《爾雅》、《史記》、《風俗通》、《釋名》皆作濟。毛《詩・邶風》有字。而傳云地名。則非水也。惟《地理志》引《禹貢》,職方作。而泰山郡下云:甾水入。《禹貢》汶水入。齊郡下云:如水入。河南郡下云:狼湯渠首受。東郡臨邑下云:有廟。然以濟南,濟陰名郡。志及漢碑皆作濟。則知漢人皆用濟。班志,許書僅存古字耳。《風俗通》說四瀆曰: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汦。酈氏譏其誤。亦可證字之久不行矣。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今作濟,然通用己久。出常山之泜,非四瀆之泲。
泲水。四瀆之泲不應作濟。
泲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14頁,第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08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8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66頁,第10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30頁,第1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562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652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29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296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4頁,第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51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742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683頁【補遺】第1761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454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34頁【崇文】第373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08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45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34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06頁,第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