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画

8

agou|agus

tdt

ebkv

44905

10画

7

1221431234

上下结构

基本区U+83B1

指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藜。藜。古指荒废或轮休的田地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90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041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1009頁,第11

唐韻》:洛哀切;《正韻》:郎才切,𡘋音來。說文》:蔓華也。玉篇》:藜草也。詩・小雅》:北山有萊。【疏】萊,草名,其葉可食。

又,《周禮・地官・縣師》:辨其夫家人民田萊之數。【註】萊,休不耕者,郊內謂之易,郊外謂之萊。

又,《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註】萊,除其草萊也。詩・小雅》:田卒汙萊。【註】萊,草穢。

又,地名。書・禹貢》:萊夷作牧。〈齊語〉: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註】東萊,齊東萊夷也。

又,山名。山海經》:萊山,其木多檀楮。

又,姓。孟子》:若伊尹萊朱。【趙岐註】萊朱,湯賢臣仲虺是也。左傳・文二年》:萊駒爲右。

又,《韻補》:音黎。郭璞〈遊仙〉詩:朱門何足榮,未若託蓬萊;臨泉揖淸波,陵岡掇丹荑。

又,《廣韻》:落代切,音賴 —— 義同。

爾雅》作釐。

注解

〔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萊〕字拼音是lá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來

〔萊〕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ái] ⑴ 藜。⑵ 〔~菔〕蘿蔔的別稱。⑶ 古代指郊外輪休的田,亦指田廢生草:“政煩賦重,田~多荒”。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莱的意思

láiㄌㄞˊ

基本解释

藜。

〔~菔〕萝卜的别称。

古代指郊外轮休的田,亦指田废生草:“政烦赋重,田~多荒”。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艸,来声。本义:草名。即藜。

2.草名,又名藜 lamb' s-quarters。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莱,蔓华也。 —— 《说文》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 《诗·小雅·南山有台》

3.郊外休耕的田 。

unrotated land;

莱田(荒地)

4.古国名 Lai state。今山东省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旧址。

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鲁襄公六年为齐所灭)

5.姓。

莱驹为右。(莱驹作晋侯的车右武士。)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动词

1.长满杂草。

overgrow with weeds;

莱五十亩。 —— 《周礼·遂人》莱,野也。 —— 《越绝书·吴内传》田卒污莱。 —— 《诗·小雅·十月之交》

2.除草。

weed;

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 —— 《周礼·地官·山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下反切洛哀切頁碼30頁,第12

萊蔓華也。从艸來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反切婁才反頁碼105頁,第5行,第2

萊蔓華也。從艸來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釐蔓華」注:未詳。釐與萊音同。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下反切洛哀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81頁,第2許惟賢79頁,第2

萊蔓華也。

段注今《釋艸》作釐,蔓華。許所見作萊。《小雅・北山》有萊之萊。未知卽此與不也。《經典》多用爲艸萊字。

从艸。來聲。

段注洛哀切。一部。籒文作𦻣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蔓華或即蔓菁(大頭菜)。萊菔=蘆菔。

蔓華或即蔓菁(大頭菜)。萊菔=蘆菔。《爾雅》「釐」,别是一字。

蔓華也,或即蔓菁,大頭菜也。

萊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6頁,第16字
2陳昌治本第92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84頁
4說文校箋第41頁,第16字
5說文考正第35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12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4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0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94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3頁,第28字
11標注說文第41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33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886頁【補遺】第16262頁
14通訓定聲第772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03頁【崇文】第409頁
16說文句讀第124頁
17章授筆記第51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一冊,第56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94頁,第1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