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申集下 部首:衣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70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14頁,第2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89頁,第24字
音《唐韻》、《集韻》𡘋北末切,音撥。《說文》:蠻𡗝服也。
音又,《集韻》:敷物切,音拂 —— 義同。
音又,分物切,音弗。《博雅》:𧟔、袚、䙁,褯也。
音又,方未切,音沸。《玉篇》:蔽膝也。揚子《方言》:蔽膝,江淮之閒謂之褘,或謂之袚。
义《玉篇》或作撥,《類篇》又作𧙂、𧘟,《集韻》亦作𧙄。
注解
〔袚〕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下,康熙部首是衣部。
〔袚〕字拼音是fú,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衤、犮。
〔袚〕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ō] ⑴ 古称少数民族的服装。《説文•衣部》:“袚,蠻夷衣。”⑵ 系在衣服前面的大巾。《説文•衣部》:“袚,蔽厀。”㈡ [fú] ⑴ 小儿抱裙。《廣雅•釋器》:“袚,褯也。”《玉篇•衣部》:“褯,小兒衣。”⑵ 同“帗”。五彩帛制成的舞具。《史記•孔子世家》:“景公曰:‘諾’。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噪而至。”⑶ 通“祓”。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亦泛指扫除。《西京雜記》卷三:“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袚妖邪。”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袚的意思
袚
1bōㄅㄛ基本解释
①古称少数民族的服装。《説文•衣部》:“袚,蠻夷衣。”
②系在衣服前面的大巾。《説文•衣部》:“袚,蔽厀。”
袚
2fúㄈㄨˊ基本解释
①小儿抱裙。《廣雅•釋器》:“袚,褯也。”《玉篇•衣部》:“褯,小兒衣。”
②同“帗”。五彩帛制成的舞具。《史記•孔子世家》:“景公曰:‘諾’。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噪而至。”
③通“祓”。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亦泛指扫除。《西京雜記》卷三:“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袚妖邪。”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北末切頁碼第274頁,第24字續丁孫
袚
蠻夷衣。从衣犮聲。一曰蔽厀。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北末反頁碼第703頁,第6行,第2字述
蠻夷衣。從衣犮聲。一曰蔽厀。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北末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587頁,第1字許惟賢第695頁,第5字
蠻夷衣。
段注左衽衣。
从衣。犮聲。
段注北末切。十五部。
一曰蔽厀。
段注《方言》曰:蔽厀江淮之閒謂之褘。或謂之袚。郭音沸。
袚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41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91頁,第10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2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53頁,第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33頁,第1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204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061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216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778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14頁,第3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45頁,第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858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8473頁【補遺】第1726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731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27頁【崇文】第290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35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622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807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