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

調

diàotiáo ㄉㄧㄠˋㄊㄧㄠˊ

15画

8

ymfk

yrbgr

slbj

07620

15画

8

411125135121251

左右结构

基本区U+8ABF

指调和、调谐、调配。(diào)指曲调、格调、调研。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87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166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1141頁,第3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𡘋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失既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又,《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又,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又,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張流切,音輈 —— 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又作輈。

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又,〈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又,〈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

又,《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又,《玉篇》:求也。

又,《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又,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又,《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又,《韻會》:詩也。

又,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注解

〔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調〕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iào、tiá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周

〔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iáo] ⑴ 均见“调”。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調的意思

調

tiáoㄊㄧㄠˊ

基本解释

均见“调”。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徒遼切頁碼71頁,第11

調

調和也。从言周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笛遼反頁碼200頁,第6行,第1

調和也。從言周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徒遼切古音第三部頁碼372頁,第4許惟賢167頁,第8

調龢也。

段注龢各本作和今正。《龠部》曰:龢,調也。與此互訓。和本係唱和字。故許云相應也。今則槩用和而龢廢矣。

从言。周聲。

段注徒遼切。古音葢在三部。

白话解释

调,以柔性言辞促进双方合和。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周”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從言、周聲。隸書、楷書同。「調」的本義是調和,調和主要用言語,因此從「言」表義;調和要力求周當、周延,因此聲符「周」有兼義的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調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41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201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162頁
4說文校箋第96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91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319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555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130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77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58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97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72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980頁【補遺】第16437頁
14通訓定聲第1011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99頁【崇文】第793頁
16說文句讀第277頁
17古字詁林第三冊,第33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258頁,第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