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画

3

ynn

ivsu

syy

37717

5画

3

45515

左右结构

基本区U+8BB0

意为记录、记忆、想念、怀念。记忆,记取,标记。含永志不忘之意,哲理性的认识生活,有自己的梦想、敢于追求。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48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149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1124頁,第1

唐韻》、《集韻》、《韻會𡘋居吏切,音冀。說文》:疏也。【徐曰】謂一一分別記之也。博雅》:識也。釋名》:紀也。玉篇》:錄也。廣韻》:志也。書・益稷》:撻以記之。【傳】使記識其過也。禮・王制》:太史典禮執𥳑記。【註】國有禮事,則豫執𥳑策,記載所當行之禮儀。唐書・于志寧傳》:左有記言之史,右有記事之官。關尹子・五鑑篇》:昔遊再到,記憶宛然。

又,《博雅》:書也。前漢・蕭望之傳》:待詔鄭朋,奏記于蕭望之。【註】記,書也。奏記自朋始。文心雕龍》:後漢始有公府奏記,記之言志,進已志也〔「進已志也」之「已」,應為「己」字形訛。本作:進己志也〕

又,《正字通》:文符也。後漢・鍾離意傳》:少爲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太守甚賢之。

又,官名。後漢・百官志》: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

又,與其通。字彙補》:助語辭。詩・王風》:彼其之子。【箋】其,或作記,或作已〔「或作已」之「已」,應為「己」字形訛。本作:或作己〕,讀聲相似。

又,叶苟起切,音几。崔琰〈述初賦〉:望高密以亟征,戾衡門而造止;覿游夏之峩峩,聽大猷之篇記。一說本作紀,紀與止叶,譌作記。

注解

〔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記〕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己

〔記〕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己聲。本义是記住。

〔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ì] ⑴ 把印象保持在腦子裏⑵ 把事物寫下來⑶ 記載事物的書冊或文字⑷ 符號,標識( zhì )⑸ 古時的一種公文⑹ 皮膚上的生下來就有的深色斑⑺ 量詞,指打一下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记的意思

ㄐㄧˋ

基本解释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

符号,标识( zhì )印~。标~。~号。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同本义。

remember; bear in mind;

记,疏也。 —— 《说文》记,识也。 —— 《广雅》记有成。 —— 《礼记·内则》记间之学。 —— 《礼记·学记》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 《后汉书·应奉传》常记溪亭日暮。 —— 宋· 李清照《如梦令》吾记天圣中。 ——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望中犹记。 ——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3.记载,记录。

record; write down;

记,书也。 —— 《广雅》宫之奇果谏,记曰。 —— 《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受记考事。 —— 《汉书·张敞传》属予作文以记之。 ——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记之而去。 ——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 文天祥《 后序》览则省记。 ——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姚鼐记之。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

note;

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

chronicle;

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标志,记号。

mark;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 —— 《水浒传》

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4.胎记。

birthmark;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 —— 《警世通言》

他身上有块记

5.古时的一种公文 。

accounts;

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6.印章。

seal;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 —— 《宋史·职官志》

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7.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

a written narration;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

slap;

一记耳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居吏切頁碼71頁,第30

記疏也。从言己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居意反頁碼202頁,第3行,第2

記疏也。從言己聲。

鍇注臣鍇曰:「疏謂一一分別記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居吏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77頁,第2許惟賢169頁,第8

記疋也。

段注疋各本作疏。今正。《疋部》曰:一曰疋,記也。此疋記二字轉注也。疋今字作疏。謂分疏而識之也。《廣雅》曰:註紀疏記學栞志識也。按晉唐人作註記字。註從言不從水。不與傳注字同。

从言。己聲。

段注居吏切。一部。

白话解释

记,标注。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已”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言、己聲。篆文、隸書、楷書同。「記」字本義為載錄,載錄要用語言文字,因此從「言」表義;從「己」聲可能兼義,依《說文》,「己」字本義為「中宮也。象萬物辟藏絀形也」,這個字義不容易明瞭,和「記」沒有關係。但是古文字學家多半以為「己」字本義為像以繩子類的東西綁縛,引申為綱紀,以言語載錄一定要有條理綱紀,因此「記」從「己」聲可以有兼義的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記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42頁,第16字
2陳昌治本第203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163頁
4說文校箋第97頁,第17字
5說文考正第92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322頁,第6字
7說文約注第56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31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8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58頁,第24字
11標注說文第98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735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3002頁【補遺】第16441頁
14通訓定聲第699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201頁【崇文】第801頁
16說文句讀第280頁
17古字詁林第三冊,第44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260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