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45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31頁,第3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11頁,第24字
音《廣韻》:𤰞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壁吉切,𡘋音必。《玉篇》同「䟆」。《周禮・天官・宮正》:凡邦之事蹕。【註】國有事,王當出,則宮正主禁絕行,若今衞士填街蹕也。又,〈夏官・隷僕〉:掌蹕宮中之事。【註】蹕,謂止行者,淸道,若今時警蹕。《漢官儀》〔註〕:皇帝輦左右侍帷幄者稱警,出殿則傳蹕,止行人,淸道也。《古今注》:警蹕,所以戒行徒。《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又,蹕路也,所行者皆警於塗路。
音又,《集韻》:毗至切,音鼻。又,必至切,音畀 —— 義𡘋同。
义又,《篇海》:足偏任也。《列女傳》:立不蹕。
注解
〔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蹕〕字拼音是b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畢。
〔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ì] ⑴ 古時帝王出行時,實施交通管制,禁止人車通行,稱為“蹕”。《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⑵ 泛指帝王出行時止宿的地方。如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蹕的意思
蹕跸
bìㄅㄧˋ基本解释
①古時帝王出行時,實施交通管制,禁止人車通行,稱為“蹕”。《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
②泛指帝王出行時止宿的地方。如。駐蹕。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卑吉切頁碼第49頁,第11字續丁孫
䟆
止行也。一曰竈上祭名。从𧺆畢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𤰞聿反頁碼第144頁,第4行,第2字述
止行也。一曰竈上祭名也。從走畢聲。
鍇注臣鍇曰:「《周禮》作此字。《春秋左傳》曰:『不蹕。』漢出警入䟆。」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卑吉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65頁,第3字許惟賢第117頁,第5字
止行也。
段注今《禮經》皆作蹕。惟《大司寇釋文》作䟆。云本亦作蹕。是可見古經多後人改竄。亦有僅存古字也。《五經文字》曰:䟆,止行也。《梁孝王傳》。出稱警。入言䟆。
一曰竈上祭名也。
段注篇,韵皆有襅字。云竈上祭。
从走。畢聲。
段注卑吉切。十二部。
䟆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93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40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1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67頁,第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60頁,第1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08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75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93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19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8頁,第15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66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508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371頁【補遺】第1633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558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43頁【崇文】第56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9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231頁,第3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65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