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37頁,第1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68頁,第3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55頁,第4字
音《唐韻》、《廣韻》:諾何切;《集韻》、《韻會》:囊何切;《正韻》:奴何切,𡘋音儺。《說文》:西夷國安定有朝那縣。
义又,《玉篇》:何也。《左傳・宣二年》:棄甲則那。
义又,多也。《詩・小雅》:受福不那。
音又,《集韻》:安貌。《詩・小雅》:有那其居。
义又,姓。《廣韻》:西魏有那椿。
音又,上聲。《廣韻》、《正韻》:奴可切;《集韻》:乃可切,𡘋音娜。《集韻》:何也。《玉篇》:俗言那事。
音又,去聲。《廣韻》:奴箇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箇切,𡘋音哪 —— 語助也。《後漢・韓康傳》:公是韓伯休那。杜甫詩:杖藜不睡誰能那。
音又,叶奴故切,音怒。陸雲〈陸丞相誄〉:改容肅至,傾蓋寵步;鞶帶翻紛,珍裘阿那。
义《說文》本作𨙻,俗作𨚗。
注解
〔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那〕字是多音字,拼音是nà、nǎ、nèi、nā,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𭃂、⻏。
〔那〕字造字法是形声。小篆字形,从邑,冄( rǎn )声。邑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有关。后省作“那”。①。本义是国名。《说文》:“西夷国。”本读 nuó。②指示代词。特指某个人、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或某个事物。不一定是远指之词,如“那件事你我心里都清楚。”。
〔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à] ⑴ 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与“这”相对㈡ [nǎ] ⑴ 同“哪”(一)(中国大陆地区已不用)。㈢ [nèi] ⑴ 义同(一),“那”和“一”连读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㈣ [nā] ⑴ 姓。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那的意思
那
1nàㄋㄚˋ基本解释
◎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与“这”相对。~里。~个。~样。~些。~时。~么。
详细解释
代词
1.形声。小篆字形,从邑,冄( rǎn )声。邑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有关。后省作“那”。
① 本义:国名。《说文》:“西夷国。”本读 nuó。
② 指示代词。特指某个人、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或某个事物。不一定是远指之词,如“那件事你我心里都清楚。”
2.指示代词。
that;
3.指代较远的人或事物。
那厮(那个家伙,表示鄙视的意思);山坡上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姑娘,那就是他的未婚妻。
4.指代较远的时间、处所。
那时使吾。 —— 清· 林觉民《与妻书》
那昝(那咱。那时);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她;那厢(那边);那头儿(极点;尽头);那哈儿(那儿,那里)
5.指较远的人或事物。
这时那两个同学都不在屋里,她独自在窗前站着。
6.指较远的时间、处所。
那和天交界的地方,有一点红红的摇动的灯光…
7.指前文提到的或根据上下文或根据当时的情况显然所指的某个人或物 。
the;
把那只猫赶出去。
8.表示突出强调某人、事物或语意 。
that there;
我决不会投那家伙票的。
9.表示赞同之点 。
there;
那就是你的光荣。
连词
1.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
in that case;
那我就不再等了。
2.另见 nā;nè;nèi;nuó。
那
2nǎㄋㄚˇ基本解释
◎同“哪”(一)(中国大陆地区已不用)。
那
3nèiㄋㄟˋ基本解释
◎义同(一),“那”和“一”连读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个。~五年。
那
4nāㄋㄚ基本解释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姓。
2.另见 nà;nè;nèi;nuó。
那
5nèㄋㄜˋ详细解释
代词
1.[口]∶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或意思;那一个 that——“那”( nà )的口语音。
那人可不怎么样。
2.另见 nà;nā;nèi;nuó。
那
6nuóㄋㄨㄛˊ详细解释
形容词
1.多。
much; many;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 《诗·小雅·桑扈》
2.安闲的样子。
peaceful and carefree;
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 《诗·小雅·鱼藻》
3.美好。
fine;
使富都那竖赞焉。 —— 《国语·楚语上》
4.代词。何。
how;
那,借为问辞,犹何也。如何、奈何之合音也。 —— 《正字通》
动词
◎移动。后作“挪”。
move; shift;
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 —— 《西游记》
那用(挪用);那空(因挪用而亏空);那踪(移动步子)
名词
1.姓。
2.另见 nā;nà;nè;nèi。
越南字释义
那
◎同“哪”。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諾何切頁碼第210頁,第14字續丁孫
𨚉
異體𨙻、𨚗、那
西夷國。从邑冄聲。安定有朝𨙻縣。
附注徐灝注箋:「𨙻從冄聲,蓋聲變之異。」邵瑛羣經正字:「𨙻,今作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乃多反頁碼第539頁,第4行,第3字述
西夷國。從邑冄聲。安定有朝𨙻縣。
鍇注臣鍇按:《春秋左傳》:楚人遷權於𨙻處。漢制:祠湫源於朝𨙻。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諾何切古音第七、八部頁碼第1174頁,第2字許惟賢第516頁,第7字
西夷國。
段注其地當在今四川之西。《史記》。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冄駹冣大。在蜀之西。又謂牂柯爲南夷。邛筰爲西夷。𨙻葢卽冄駹之冄字。古今字也。按文王之子耼季。賈逵,韋昭皆云:耼,國名。但其地闕。《史記》作冄。《索隱》云:冄或作𨙻。終莫詳其地也。《左傳》。莊十八年有𨙻處。杜云:𨙻處,楚地。凡若此等異地同名者。今皆不引以茲䋣蕪。
从邑。冄聲。
段注諾何切。按冄聲本在七八部。雙聲合韵也。《小雅》、《商頌・毛傳》曰:𨙻,多也。《釋詁》曰:𨙻,於也。《左傳》。棄甲則𨙻。杜云:𨙻猶何也。今人用𨙻字皆爲柰何之合聲。《越語》。吳人之𨙻不穀。亦又甚焉。韋注。𨙻,於也。此《釋詁》之證。郭失其解。又魚藻箋云:𨙻,安皃。
安定有朝𨙻縣。
段注安定郡朝𨙻,二志同。今陜西平涼府府東南有朝𨙻故城。許意葢謂𨙻與朝𨙻異處。如上文鄖與鄖關之例。如淳朝音株。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奈何」為𨙻。《左傳》「棄甲則𨙻」。「猗歟𨙻歟」,𨙻與都同,都,於也。[一]
訓安貌者,乃儺字,《說文》云「行有節度也」,故訓安貌。
奈何之合音為𨙻,《左傅》「棄甲則𨙻」,奈何也。 「猗歟𨙻歟」,𨙻與都同。都,於也。𨙻、多聲近,皆十七部字。
[一]唐玄宗《為玄元皇帝設像詔》:「倚歟那歟,克開厥後」。
那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15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34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1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67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58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925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600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446頁,第3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367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64頁,第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64頁,第1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135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667頁【補遺】第1699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504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62頁【崇文】第22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855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77頁,第8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324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641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