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50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74頁,第2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60頁,第28字
音《唐韻》、《韻會》:五各切;《集韻》、《正韻》:逆各切,𡘋音諤 —— 國名。《史記・殷本紀》:以西伯、九侯、鄂侯爲三公。
义又,楚地。《史記・楚世家》:中子紅爲鄂王。【註】《九州記》曰:鄂,今武昌。《輿地記》: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
义又,晉邑。《左傳・隱六年》: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註】晉別邑。
义又,《玉篇》:南陽有西鄂。《前漢・地理志》:南陽郡西鄂縣。【註】江夏有鄂,故加西。
义又,鄂然,外見貌。《詩・小雅》:鄂不韡韡。
义又,鄂鄂,辨厲也。《大戴禮・立事篇》:君子出言以鄂鄂。
义又,垠也。揚雄〈甘泉賦〉:紛被麗其亡鄂。
义又,幽州人謂額曰鄂。《釋名》:額,鄂也,有垠鄂也。
义又,與諤通。《史記・趙世家》:不聞周舍之鄂鄂。【註】《韓詩外傳》:周舍立門下三日夜,簡子使人問之,對曰:願爲鄂鄂之臣。
义又,與愕通。《史記・五帝紀》:象鄂不懌。又,《前漢・霍光傳》:羣臣皆驚鄂失色。
义又,與噩通。《爾雅・釋天》:歲在酉曰作噩。《史記・天官書》作作鄂。
义又,姓。漢安平侯鄂千秋。《說文》本作䣞,俗作鄂。
注解
〔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鄂〕字拼音是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咢、⻏。
〔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è] ⑴ 中国湖北省的别称。⑵ 古同“谔”,正直的话。⑶ 古同“愕”,惊讶。⑷ 古同“萼”,花托。⑸ 边界:“纷被丽而亡~”。⑹ 姓。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鄂的意思
鄂
èㄟˋ基本解释
①中国湖北省的别称。
②古同“谔”,正直的话。
③古同“愕”,惊讶。
④古同“萼”,花托。
⑤边界:“纷被丽而亡~”。
⑥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古地名。
E county;
2.湖北省的简称 another name for Hubei Province。因清代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而得名。
3.边界。
boundary;
纷被丽而亡鄂。 —— 《文选·扬雄·甘泉赋》
4.通“愕”。惊愕。
stunned; stupefied;
象鄂不怿。 —— 《史记·五帝本纪》“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 《史记·留侯世家》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 《汉书·霍光传》
鄂然(吃惊的样子)
5.通“萼”。花托。
receptacle;
鄂鄂(花开放的样子);鄂不(花萼和花托);鄂足(花托)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五各切頁碼第210頁,第1字續丁孫
䣞
異體𨞍、𨜝、鄂
江夏縣。从邑㖾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五各反頁碼第538頁,第5行,第1字述
江夏縣也。從邑咢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五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170頁,第2字許惟賢第515頁,第2字
江夏縣。
段注二志同。今湖北武昌府武昌縣縣西南二里故鄂城是也。江夏有鄂縣。故南陽之縣曰西鄂。顧氏祖禹曰:《史記》熊渠當周夷王時興兵伐庸楊粤至於鄂。又封中子紅爲鄂王。孔氏以爲南陽之鄂誤矣。時楚兵未能逾漢而北也。
从邑。㖾聲。
段注五各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圻堮(《說文》無),漢人多作鄂,其實當為鋒鍔字。
鄂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14頁,第5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33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1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66頁,第19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57頁,第1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923頁,第5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597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43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364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63頁,第2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64頁,第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130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656頁【補遺】第1699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67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61頁【崇文】第224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853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77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317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639頁,第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