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釆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86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90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79頁,第29字
音《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𡘋音採。《說文》:捋取也。《詩・周南》:采采卷耳。【朱註】采采,非一采也。
义又,擇也。《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釋文】采擇也。【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
义又,采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义又,物采。《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謂采章物也。
义又,〈魯語〉: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註】大采,袞職也;少采,黼衣也。
义又,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註】符采,玉橫文也。
义又,事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註】采,官也 —— 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
义又,官也。《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傳】采,事也。馬云官也。《禮・明堂位》:九采之圖。【疏】各掌當州諸侯之事。
义又,采地。《禮・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前漢・地理志》: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
义又,飾也。《前漢・嚴助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註】如淳曰:采,飾也。師古曰:采者,文過其實。
义又,墓地。揚子《方言》:冢,秦晉之閒謂之墳,或謂之采。【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义又,風采。《前漢・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
义又,《詩・秦風》:蒹葭采采。【傳】采采,猶萋萋,盛也。
义又,《詩・曹風》: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傳】采采,衆多也。【朱註】采采,華飾也。謝靈運〈緩歌行〉:采采彤雲浮。
义又,幣也。《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註】《正義》曰:采,幣也。又,《詩》篇名。《禮・玉藻》:趨以〈采齊〉,行以〈肆夏〉。
义又,姓。《風俗通》:漢度遼將軍采皓。
义又,地名。《左傳・僖八年》:晉里克帥師,敗狄于采桑。【註】平陽北屈縣西南有采桑津。
义又,玉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采琬琰㊟〔「晁」采琬琰〕,和氏出焉。【註】采㊟〔「晁」采〕,玉名。
义又,木名。《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采椽不刮。【註】《索隱》曰:采,木名,卽今之櫟木也。
义又,草名。《博雅》:采,䆃采也。
音又,《韻會》、《正韻》𡘋倉代切,音菜 —— 臣食邑。《周禮・天官・八則》〔註〕:公卿大夫采邑 —— 音菜。《孟子》元士受地視子男〔註〕:所受采地之制 —— 音菜。《前漢・食貨志》〔註〕:采,官也 —— 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义又,與菜同。《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註】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鄭康成曰: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舍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音又,《五音集韻》:子苟切,音走 —— 採取也。
卷目:考證・酉集下 部首:釆部
愛日堂藏本: 第760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75頁,第13字
《禮・明堂位》九采之圖
謹照原文圖改國。
注解
〔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釆部。
〔采〕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ǎi、cà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爫、木。
〔采〕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ǎi] ⑴ 摘取⑵ 开采⑶ 选取,取⑷ 神采,神色,精神⑸ 同“彩”。⑹ 〔~~〕盛多的样子。⑺ 古代指官。㈡ [cài] ⑴ 〔~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亦称“采邑”。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采的意思
采採
1cǎiㄘㄞˇ基本解释
①摘取。~撷。~花。~摘。~制。
②开采。~煤。~矿。
③选取,取。~访(搜集寻访)。~纳(接受意见)。~集。~购。~写。
④神采,神色,精神。神~。精~。
⑤同“彩”。
⑥〔~~〕盛多的样子。
⑦古代指官。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2.同本义。
pick;
采,捋取也。 —— 《说文》。字俗作採。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诗·周南·关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 《诗·邶风·谷风》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 《诗·小雅·采薇》行以肆夏,趋以采荠。 —— 《周礼·乐师》。司农注:“乐名。或曰皆逸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晋· 陶渊明《饮酒》
采花;采果子;采及葑菲(对别人征求意见时的谦辞)
3.引申为采集;搜集。
collect; gather;
古有采诗之官。 —— 《汉书·艺文志》
采兰赠药;博采众长;广收薄采;采了200多种矿样;采药;采珍珠;采铁;采金;采气;采油
4.挑选;采纳。
choose; accept;
纳采。 —— 《仪礼·士昏礼》昏礼始纳采。谓采择其可者也。 —— 《礼记·坊记》注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 —— 《资治通鉴》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 ——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名词
1.多色的丝织品。后来写作“綵”。
colored silks;
衣必文采,食必梁肉。 —— 汉· 晁错《论贵粟疏》
2.引申为彩色。后写作“彩”。
color;
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 —— 《孟子·梁惠王上》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 《史记·项羽本纪》
采缯(彩色丝织品);采服(彩色的衣服);采章(绘有彩色图案的旌旗、车舆及服饰)
3.文章的词藻。
word;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 《文心雕龙》
4.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 。
complexion; spirit;
兴高采烈
5.神色;神态 。
expression;
风采
6.彩头,赌注 。
wager;
采头(赌注。采:骰子的点色。掷出得胜的点色,称“得采”、“喝采”)
7.另见 cài。
采採
2càiㄘㄞˋ基本解释
◎〔~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亦称“采邑”。
详细解释
名词
1.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fief; feoff,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 《礼记·礼运》西采雍梁。 —— 《法言·重黎》。注:“食税也。”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 —— 《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
2.古九畿之一 。
outer suburbs;
采圻(采畿。九畿之一)
3.另见 cǎi。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倉宰切頁碼第192頁,第28字續丁孫
采
捋取也。从木从爪。
附注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象取果於木之形,故从爪、果,或省果从木。取果為采,引申而為樵釆及凡采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七海反頁碼第493頁,第5行,第1字述
捋取也。從木、爪。
鍇注臣鍇曰:「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倉宰切古音第-部頁碼第1069頁,第2字許惟賢第470頁,第8字
捋取也。
段注《大雅》曰:捋采其劉。《周南・芣苢》傳曰:采,取也。又曰:捋,取也。是采捋同訓也。詩又多言采采。《卷耳》傳曰:采采,事采之也。此謂上采訓事,下采訓取。而《芣苢》傳曰:采采,非一辭也。《曹風・采采衣服》傳曰:采采,眾多也。《秦風・蒹葭》采采傳曰:采采猶萋萋也。此三傳義略同。皆謂可采者眾也。凡文采之義本此。俗字手采作採,五采作彩。皆非古也。《釋詁》曰:采,事也。此言假借。采事同在一部也。
從木。從爪。
段注此與𥝩同意。𥝩之訓曰:禾成秀人所收也。則𥝩亦可云木成文人所取也。此采爲五采字而《毛詩》屢言采采與。倉宰切。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漢人「采地」亦作「菜地」,實一字耳。因木有采,故引申為采色字(彩,《說文》無),采訓事乃假借。
採取亦當作采,采既从爪,又加手,不通,孳乳字。
毛傳:「采采,是采之也」,言專心采之,非上采字訓是也。
捋取也。可采之物引申亦曰采,如采地(漢人亦書菜地)。木有色,故引申為采色(彩,《說文》無)。訓事者是假借。○採、彩皆俗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會以用手采摘樹上的果子。金文作,襲自甲文第二例。戰國文字二例,承自金文之形。篆文作,最肖戰國文字第二例。隸書承於篆文之形,顯而易見。以上諸形,都由爪、木二字構成,又和爪、木二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采和釆(音ㄅㄧㄢˋ biàn)形體很相近,為免混淆,就在采旁增手為形,而采轉為聲符,兼表其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采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380頁,第1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494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8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46頁,第10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38頁,第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846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489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22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251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50頁,第3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44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965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198頁【補遺】第1691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767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14頁【崇文】第205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776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490頁,第2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254頁,第1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963頁,第2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592頁,第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