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

jūnqún ㄐㄩㄣㄑㄩㄣˊ

鹿

16画

5

ynjt|oxxt

iphd

txmf

00294

16画

鹿

5

4135221153531234

半包围

基本区U+9E87

(jūn)古书上指獐子。(qún)成群。獐子。生僻字,慎用。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鹿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16頁,第11

同文書局本: 第1509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1509頁,第23

唐韻》:居筠切;《集韻》、《韻會》:俱倫切;《正韻》:規倫切,𡘋音頵。說文》:麞也,似鹿。麞性驚,又善聚散,故又名麇,一物二名也。左傳・哀十四年》:逢澤有介麇焉。

又,國名。左傳・文十年》:厥貉之會,麇子逃歸。又,〈文十一年〉:楚子伐麇,敗麇師於防渚。

又,地名。左傳・定五年》:吳師居麇。【註】麇,地名。

又,《集韻》:拘云切;《韻會》:拘雲切,𡘋音君 —— 義同。

又,《集韻》:衢雲切;《韻會》、《正韻》:渠云切,𡘋音羣。左傳・昭五年》:求諸侯而麇至。【註】麇,羣也。

又,《廣韻》:丘粉切;《集韻》:去粉切;《韻會》:苦粉切;《正韻》:苦隕切,𡘋𧼐 —— 束縛也。左傳・哀二年》:羅無勇,麇之。

注解

〔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鹿部

〔麇〕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ūn、qú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鹿、禾

〔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ūn] ⑴ 獐子。⑵ 春秋时国名。都今陕西省白河县东南。⑶ 春秋时地名。 [qún] ⑴ 成群⑵ 通“稛”。捆绑。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麇的意思

1jūnㄐㄩㄣ

基本解释

獐子。

春秋时国名。都今陕西省白河县东南。

春秋时地名。

详细解释

名词

1.獐子 river deery,哺乳动物,形状像鹿而较小,身体上面黄褐色,腹部白色,毛较粗,没有角。

麇惊(麇性怯弱易惊。比喻像麇一样受到惊吓);麇聚(像獐子那样依类群居);麇包(用包茅包的死獐子);麇獐(即獐子);麇窜(像獐子那样惊慌逃窜)

2.古地名。

name of an ancient country;

3.春秋时麇国之地,在今湖北省郧县西。

楚子代 麇。 —— 《左传》

4.春秋时楚邑,在今湖南省岳阳东南。

楚王使由于城 麇。 —— 《左传》

5.另见 qún。

2qúnㄑㄩㄣˊ

基本解释

成群。~至。~集(聚集,群集)。

通“稛”。捆绑。

详细解释

动词

1.成群。

flock together;

求诸侯而麇至。 —— 《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麇,群也。”

麇聚(麇集);麇至(成群而来);麇居(群居)

2.另见 jūn。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上反切居筠切頁碼326頁,第19

麇麞也。从鹿,囷省聲。

麕籒文不省。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九反切矩貧反頁碼802頁,第6行,第1

麕麞也。從鹿,囷省聲。

反切………頁碼802頁,第6行,第2

籒文不省。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上反切居筠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1881頁,第6許惟賢822頁,第6

麕麞也。

段注《釋獸》曰:麕,牡麌。牝麜。其子麆。許書皆無其字。葢鹿旁皆後人所箸也。

从鹿。囷省聲。

段注葢小篆省囷爲禾也。居筠切。古音在十三部。

籒文不省。

段注今詩如此作。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左傳》「麇之以[入]」,乃稇(綑)字假借。

麕,麕聚乃灌、眷、圈等字之借,有叢聚義。

《左傳》「麇之以[入]」,乃稇(俗作綑)之借。

《左傳》,麇之以[入]」,乃稇(俗作綑)之假字。

麇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43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812頁,第9字
3黃侃手批第620頁
4說文校箋第416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388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1401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393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480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067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254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403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335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9698頁【補遺】第17472頁
14通訓定聲第3151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841頁【崇文】第3361頁
16說文句讀第1344頁
17說文新證第746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405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八冊,第529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925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