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黃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32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16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17頁,第17字
音《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𡘋音皇。《說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
义又,《史記・天官書》: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黃道。
义又,山名。《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河陽,西至黃山。
义又,黃河。《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
义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註】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
义又,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註】黃國,今弋陽縣。
义又,州名。古邾國,漢西陵縣,隋黃州。
义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黃縣屬東萊郡,內黃屬魏郡,外黃屬𨻰留郡。【註】縣有黃溝澤,故名。師古曰:惠公敗宋師于黃,杜預以爲外黃縣東有黃城卽此地。
义又,中黃,天子內藏。《後漢・桓帝紀》:建和元年,芝生於黃藏府。
义又,官名。杜氏《通典》:乗黃令,晉官,主乗輿金根車。【又】晉以後,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俱屬門下省,稱曰黃散。
义又,老人曰黃髮。《禮・曲禮》:君子敬黃髮。【疏】人初老則髮白,太老則髮黃。《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耈老,壽也。【疏】壽考之通稱。
义又,小兒曰黃口。《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註】黃口,幼也。《唐開元志》:凡男女始生爲黃,四歲爲小,十六爲丁,六十爲老。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黃冊也。
义又,翠黃、飛黃,𡘋馬名。《淮南子・覽冥訓》:靑龍迎駕,飛黃伏皁。《詩・魯頌》:有驪有黃。【註】黃騂曰黃。
义又,鵹黃,鳥名。《爾雅・釋鳥》倉庚〔註〕:卽鵹黃也。
义又,黃目,卣罍類。《禮・郊特牲》:黃目,鬱氣之上尊也。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淸明者也。
义又,大黃,弩名。《太公六韜》:陷堅敗强敵,用大黃連弩。《史記・李廣傳》:以大黃射其裨將。
义又,大黃、地黃、硫黃、雄黃、雌黃,𡘋藥名。
义又,流黃,綵也。古詩「少婦織流黃」,《廣雅》作留黃。
义又,會稽竹簟供御,亦號流黃。唐詩:珍簟冷流黃。
义又,《正字通》:貼黃,卽古引黃。唐制,詔勑有更改,以紙貼黃,其表章略舉事目見於前封皮者,謂之引黃。後世卽以引黃爲貼黃,不用黃紙。
义又,倉黃,急遽失措貌。《風土記》:大雪被南越,犬皆倉黃吠噬。
义又,《玉篇》:馬病色也。《爾雅・釋詁》:虺隤、黃,病也㊟〔「虺隤、玄黃,病也〕。【註】皆人病之通名,而說者便以爲馬病。《詩・周南》:我馬虺隤。
卷目:考證・亥集下 部首:黃部
愛日堂藏本: 第902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82頁,第21字
《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河陽
謹照原文河陽改池陽。
《禮・曲禮》君子敬黃髮。
謹照原文敬黃髮改式黃髮。
《淮南子・覽冥訓》靑龍迎駕
謹照原文迎駕改進駕。
注解
〔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黃部。
〔黃〕字拼音是huáng,上中下结构。
〔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uáng] ⑴ 同“黄”。按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黃的意思
黃黄
huángㄏㄨㄤˊ基本解释
◎同“黄”。按。此为“黄”的旧字形。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乎光切頁碼第459頁,第4字續丁孫
黃
異體黃、黄
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从黃。
𡕛
古文黃。
附注郭沫若《金文叢攷》:「黃即佩玉……後假為黃白字,卒至假借義行而本義廢,乃造珩若璜以代之,或更假用衡字。」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黃字从大,象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是《禮記・檀弓下》『吾欲暴尪而奚若』的『尪』字的本字。金文上从『口』,似有仰天呼嘆之意,上部或訛从『黑』;其後,『口』形訛為『廿』、『止』,下部或省兩手形,或訛从火。」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戶荒反頁碼第1079頁,第2行,第1字述
地之色也。從田炗聲。炗,古文光也。凡黃之屬,皆從黃。
反切………頁碼第1079頁,第3行,第1字述
古文黃。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乎光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790頁,第2字許惟賢第1212頁,第5字
地之色也。
段注玄者,幽遠也。則爲天之色可知。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襍也。天玄而地黃。
从田。
段注土色黃。故从田。
炗聲。
段注乎光切。十部。
炗,古文光。
段注見《火部》。
凡黃之屬皆从黃。
古文黃。
白话解释
黄,中原土地的颜色。字形采用“田、炗”会义,“炗”也是声旁。“炗”,这是古文写法的“光”字。所有与黄相关的字,都采用 “黄”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黄”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二例:像上、下有結繩的佩玉;中像二塊重疊的佩玉,上、下像結繩,都屬象形。金文第一例,顯然承自甲文第一例。其第二例上端之,是字的形訛。因借為方國之名,就加繁文以別之。第三例上端之,也是因借為方國之名,而加繁文「止」以別之。戰國文字之,上為繁文的訛變,中像重疊的二玉,下像結飾的餘繩。篆文顯承金文第二例。字經隸書,體變作、,頗失其形,楷書定體作黃,又稍離篆、隸之形。不過,對照篆文之形,則可知上從,下像重疊的二玉和結繩。以上諸形,除甲文二例和金文的第一例,構形都是從、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說文》古文,上從止字的倒文,因借為方國之名而增夂字以別之,餘則像玉佩和結繩,是從夂、聲的形聲字。
黃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911頁,第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173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7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611頁,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47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030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388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800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905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64頁,第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87頁,第9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844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3390頁【補遺】第1801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617頁,第5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12頁【崇文】第48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006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917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十冊,第393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264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