𠍳

𠍳

14画

12

awwh

tool

eaoi

14画

12

12213434234342

上下结构

扩展BU+20373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8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117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41頁,第22

前漢・百官公卿表》:𠍳作朕虞。師古曰:𠍳,古益字。應劭曰:𠍳,伯益也。

又,《集韻》:籀文嗌字。〇【按】《說文》作𠍳,首上从卝不連。

注解

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𠍳〕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卄、󶙥、;、龷、从、󰩭

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ī] ⑴ 同“嗌”。咽喉。《説文•口部》:“嗌,咽也。𠍳,籀文嗌。”⑵ 同“益”。《漢書•百官公卿表上》:“𠍳作朕虞,育草木鳥獸。”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𠍳的意思

𠍳

基本解释

同“嗌”。咽喉。《説文•口部》:“嗌,咽也。𠍳,籀文嗌。”

同“益”。《漢書•百官公卿表上》:“𠍳作朕虞,育草木鳥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伊昔切頁碼40頁,第7

嗌咽也。从口益聲。

𠍳

𠍳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附注《說文新證》:「金文从冉(髯的本字),以小圈指示咽喉的部位。戰國以下指事符號類化為『口』形,《說文》所錄古文就是繼承這種形體。」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伊昔反頁碼123頁,第1行,第1

𠍳咽也。從口益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麋鹿曰齸」注云:「今江東呼咽曰嗌。」

反切………頁碼123頁,第1行,第2

籒文嗌。字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伊昔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215頁,第3許惟賢95頁,第3

𠍳咽也。

段注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注云:江東名咽爲嗌。

从口。益聲。

段注伊昔切。十六部。

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段注此象形字。與亢略同。《漢・百官公卿表》曰:𠍳作朕虞。應劭曰:𠍳,伯益也。師古曰:𠍳古益字也。按此假借籒文嗌爲益。如《九歌》假借古文番爲播也。趙宋時古文《尙書》益作𠍳。此本諸《漢・表》耳。又按凡言項領頸亢胡者,自外言之。言嚨㗋噲吞咽嗌者,自內言之。故皆从口。自口而入也。

嗌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3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112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00頁
4說文校箋第52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45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157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94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73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41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29頁,第19字
11標注說文第50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405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088頁【補遺】第16295頁【補編】第14879頁
14通訓定聲第2129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20頁【崇文】第477頁
16說文句讀第152頁
17說文新證第96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23頁,第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