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中 部首:土部
武英殿刻本: 第564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242頁,第2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75頁,第4字
义《正字通》:塞本字。
注解
〔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中,康熙部首是土部。
〔𡔂〕字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宀、㠭、火、土。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𡔂的意思
基本释义
𡔂
◎同“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先代切頁碼第455頁,第1字續丁孫
𡔂
異體𡫼、塞
隔也。从土从𡫳。
附注段玉裁注:「凡填塞字皆當作𡫳。自塞行而𡫳、㥶皆廢矣。」徐灝注箋:「𡫳隸變作𡨄,𡨄、塞古今字。𡨄訓窒,與隔義相因也,邊塞亦隔絕閉塞之義。隔塞讀先則切,邊塞讀先代切,一聲之轉耳……充塞、報塞、博塞,古皆假塞為之。今《心部》有㥶,《竹部》有簺,皆後造之字。唯《貝部》無賽,《新附》有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叟代反頁碼第1069頁,第4行,第2字述
隔也。從土𡫳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先代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756頁,第2字許惟賢第1198頁,第4字
隔也。
段注《𨸏部》隔下云塞也。是爲轉注。俗用爲窒𡫳字。而塞之義,𡫳之形俱廢矣。《廣韵》曰:邊塞也。《明堂位》。四塞世告至。注云:四塞謂夷服,鎭服,蕃服,在四方爲蔽塞者。按鄭注所謂天子守在四夷也。《戰國策》。齊有長城巨防。足以爲塞。呂氏《春秋》。天下有九塞。所謂守在四竟也。《邶風》、《庸風傳》曰:塞,瘞也。塞,充實也。皆謂塞爲㥶之叚借字也。
从土。𡫳聲。
段注大徐作从土从𡫳。先代切。一部。按此切音葢因俗通用此字,故以此切別於穌則切也。舊音本無不同。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隔塞。填𡫳。
隔塞,填𡫳。
塞,隔也,填𡫳。
白话解释
塞,筑在边区的隔障。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塞」作「()」,為?之初文。金文作「?」,所從之從㠭,戰國文字、篆文構形相同,「㠭」與「廾」共用橫筆形變作,隸變作「」。段注本《說文‧土部》:「?,隔也。从土、聲。」從土,表示和土地形勢相關;本義為「窒」(《說文‧㠭部》),從(ㄙㄜˋ),表示音讀,兼表阻塞、充填之義,本義是阻隔、阻絕。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塞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901頁,第8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160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6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604頁,第1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40頁,第1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004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355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72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873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59頁,第2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81頁,第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788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3249頁【補遺】第1799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855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99頁【崇文】第479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982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568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十冊,第261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253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