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下 部首: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012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840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801頁,第2字
音《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𡘋音岐 —— 同「示」,地神。《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义又,安也。《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祇也。【註】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义又,大也。《易・復卦》:不遠復,無祇悔。韓康伯云:祇,大也 —— 既能速復,是無大悔。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𡘋音支 —— 適也、但也。《詩・小雅》:祇攪我心。
音《韻會》:孫奕《示兒編》曰:祇兩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訓適是也,如《詩》亦祇以異。揚子曰:兹苦也,祇其所以爲樂也歟。陸德明、司馬溫公𡘋以爲音支。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从禾、从氏。而俗讀曰質者,非也。《玉篇》秖,竹尸切;《廣韻》秖,丁尼切 —— 皆註曰:穀始熟也。
义又,通作圻。《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祇宮。馬融云:圻內游觀之宮。
注解
〔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示部。
〔祇〕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ǐ、q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礻、氏。
〔祇〕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示,氏声。本义是地神。
〔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ǐ] ⑴ 正、恰、只。《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㈡ [qí] ⑴ 地神。說文解字:“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如:“神祇”。⑵ 安心。《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鄭玄•;箋:“一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⑶ 大。《易經•繫辭下》:“不遠復,無祇悔。”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𥘢的意思
基本释义
𥘢
◎同“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旨移切頁碼第3頁,第6字續丁孫
祗
異體𥙥、𥘡、𥙂、𥘢
敬也。从示氐聲。
附注按:郭沫若以金文為兩缶相抵。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一反切旨移反頁碼第30頁,第6行,第1字述
敬也。從示氐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旨夷切、旨移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0頁,第1字許惟賢第4頁,第10字
敬也。
段注見《釋詁》。
从示。氐聲。
段注旨夷切。古音凡氐聲字在第十五部。凡氏聲字在第十六部。此《廣韵》祇入五支,祗入六脂所由分也。鉉所據《唐韵》。祗,旨移切。是孫愐祗入五支。遠遜於宋《廣韵》所改定矣。《經典釋文》於《商頌》上帝是祗諸時反。則又𨷻入七之。於《孔子閒居》諸夷反。則固不誤。此等學者所當審定畫一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古讀氐,齒[音]作舌頭也。
祗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頁,第1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6頁,第9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頁,第1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8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5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3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頁,第1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1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49頁【補遺】第16149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04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頁【崇文】第2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7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頁,第2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108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5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