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下 部首: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030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848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809頁,第2字
义《集韻》:禹,古作𥜼。註詳本畫。
注解
〔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禸部。
〔𥜼〕字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𠆢、丷、禸。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𥜼的意思
基本释义
𥜼
◎同“禹”。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王矩切頁碼第485頁,第6字續丁孫
禹
蟲也。从厹,象形。
𥜼
異體𢁰
古文禹。
附注林義光《文源》認為金文禹字為蟲名,「皆象頭足尾之形」。
蔣注《竹書紀年》卷上:「帝禹,夏后氏。」梁沈約注:「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口,兩耳參鏤,首戴鈎鈐,胸有玉斗,足文履己,故名文命。長有聖德,長九尺九寸。夢自洗於河,取水飲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當堯之世,舜舉之。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淵。禹治水既畢,天錫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洛出龜書,是為洪範。三年喪畢,都于陽城。」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牙甫反頁碼第1130頁,第6行,第1字述
蟲也。象形,從禸。
鍇注臣鍇曰:「牙齒蟲病,謂之齲齒。」
反切………頁碼第1130頁,第6行,第2字述
古文禹如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王矩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955頁,第2字許惟賢第1284頁,第2字
蟲也。
段注夏王以爲名。學者昧其本義。
从厹。
段注葢亦四足。
象形。
段注王矩切。五部。
古文禹。
段注見《漢書》。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地蛹當為禹之假字,猶「豫」之借為蛹也。
《玉篇》云「知聲蟲蠁也(秋蟲也)」。[二]
《玉篇》「禹,蠁也」。郝疏《爾雅》曰:「山東謂之地蛹」(《廣雅》有地蛹?)。蛹、禹雙聲,改正當作地禹。《公羊傅》借豫為踊,其例也。
禹、蛹雙聲。地蛹字,蛹係禹之假,豫假為踊(逖本作蛹)可證。[一]《玉篇》原文作:「蠁,禹蟲也。《說文》云,知聲蟲也。」
白话解释
禹,大虫。字形采用“厹”作边旁,象形。
禹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961頁,第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240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920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648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78頁,第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149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581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718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061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85頁,第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622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5125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4072頁【補遺】第1811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690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85頁【崇文】第513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120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955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605頁,第3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十冊,第914頁,第1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1333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