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21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21頁,第2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00頁,第30字
义《說文》古文正字,从一、足。足者,亦止也。註詳止部一畫。
注解
〔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𧾸〕字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一、足。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𧾸的意思
基本释义
𧾸
◎同“正”。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之盛切頁碼第51頁,第1字續丁孫
正
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
鉉注徐鍇曰:「守一以止也。」
㱏
古文正从𠄞。𠄞,古上字。
𣥔
異體𧾸
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囗(圍)或从⚫(丁)(圍、丁皆為城之象形),會向城邑前行的意思,丁亦聲。」
蔣注武則天新造字:𠙺。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眞性反頁碼第149頁,第6行,第1字述
是也。從一,從止。凡正之屬,皆從正。
鍇注臣鍇曰:「守一以止也。」
反切………頁碼第149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正,從𠄞止。𠄞,古上字。
反切………頁碼第149頁,第7行,第2字述
古文正,從一、足。足亦止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之盛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75頁,第1字許惟賢第123頁,第1字
是也。从一。
段注句。
一㠯止。
段注江沅曰:一所㠯止之也。如乍之止亡,母之止姦。皆以一止之。之盛切。十一部。
凡正之屬皆从正。
古文正从𠄞。𠄞古文上字。
段注此亦同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𠄞。
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
段注《止部》曰:止爲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尚書》「惟正之獵」。正,充足也;不足為乏。
古人足謂之正,不足謂之乏。《書》「惟正是求」。因正故征,引申為征伐。
古人足謂之正,不足謂之乏。《書》「惟正是求」。因正故征,引申為征伐。
白话解释
正,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所有与正相关的字,都采用“正”作边旁。,这是古 文写法的“正”字,采用“二、止”会义,二,表示上苍。,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正”字, 采用“一、足”会义,足,也是“止” 的意思。
字形解说
甲骨文「正」字下從止,上作填實圓點「●(丁)」,或鉤勒輪廓作「囗」形。從「囗」、從「●」,表示城邑;從止,止像人腳趾之形,表示行走的意思,整個字形會合朝向預定的城邑行進。本義為征行,有時是軍旅討伐,有時是巡省邦國,有時是從狩獵郊畿。從囗、從止,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從止、●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金文除〈衛簋〉外,上部多作填實圓點,或演變一短橫。有的則又在「正」字上增添一短橫,是增飾的羨符。戰國簡帛文字,異體多樣,基本保留金文中上「一」下「止」,及「一」上增添短橫兩種構形,此為《說文》篆文和古文字形的所本。少數把「止」形,寫成交錯的形狀。還有的把「正」字反寫,仍是「正」字,而不是反正為乏的「乏」字。另《說文》收錄的古文,有寫成上「一」下「足」的字形,止、足義近通用,從一,表示預定前往的目的地;從止、從足,表示行進,自是「正」字的異體。本義為征行。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後世字義因偏於「征伐」,後因引申為正中、正確、公正等意思,轉注為從「辵」、「正」聲的「?」字,或從「彳」、「正」聲的「征」,以保留「征行」的本義。「征」是「?」的異體字。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正」字,已見作從彳、正聲之形聲字。
正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97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45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2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69頁,第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63頁,第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17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86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95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32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9頁,第1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69頁,第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527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421頁【補遺】第16343頁【補編】第1488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418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48頁【崇文】第58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97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120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79頁,第1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287頁,第3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174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