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画

12

ehwb

hohxu

pdgy

25画

18

3332134321132534151113455

左下包围结构

扩展BU+2865E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29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265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1249頁,第5

唐韻》:七然切;《集韻》:親然切,𡘋音韆。說文》:登也。廣韻》:去下之高也。詩・小雅》:遷于喬木。

又,遷徙也。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攺。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註】懋,勉其民,徙有於無,交易變化,其所居積之貨也。

又,移物曰遷。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註】諸物當前,跪而遷移之。

又,變易也。左傳・昭五年》:吾子爲國政,未改禮,而又遷之。

又,徙國曰遷。周禮・秋官・小司𡨥》:二曰詢國遷。【註】謂徙都攺邑。

又,徙官曰遷。前漢・賈誼傳》:誼超遷,歲中至大中大夫。

又,貶秩曰左遷。史記・韓王信傳》: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是左遷也。又,〈張蒼傳〉:吾極知其左遷。【註】是時尊右𤰞左,故謂貶秩爲左遷。

又,《正韻》:謫也,放逐也。書・益稷》:何遷乎有苗。

又,君遷,木名。左思〈吳都賦〉:君遷平仲。

又,姓。

又,西烟切,音仙。前漢・王莽傳》:立安爲新遷王。【註】服䖍曰:遷,音仙。師古曰:遷,猶仙耳。不勞假借。

又,叶七情切,音淸。𨻰琳〈大暑賦〉:樂以忘憂,氣變志遷;爰速嘉賔,式燕且殷。李翺〈祭韓愈文〉:疏奏輒斥,去而復遷,升黜不攺,正言時聞。

卷目:考證・酉集下 部首:辵部

愛日堂藏本: 第738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74頁,第1

《書・益稷》何遷乎有苗。

謹照原書改爲臯陶謨。

《左思・吳都賦》君遷平仲。

謹照原文改爲平仲君遷。

注解

〔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遷〕字拼音是qiā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䙴

〔遷〕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辵,「辵」表移動。形聲字聲旁有時有表意作用,此即一例。本义是向高處遷移。

〔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iān] ⑴ 登;上升。⑵ 遷居,移換所在地。⑶ 遷移;搬動。⑷ 變更;變動。⑸ 離開;避開。⑹ 晉升或調動。⑺ 流放;放逐。⑻ 貶謫,降職。⑼ 離散。⑽ 轉退。⑾ 古州名。北周置。治今湖北省房縣。⑿ 姓。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𨙞的意思

基本释义

𨙞

同“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七然切頁碼53頁,第15

𨙞

異體𨙙、遷

𨙞登也。从辵𠨧聲。

𢰕

異體拪、𢫥

𢰕古文遷从手、㢴。

附注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徐)鍇本(古文)作栖是也。㢴為西之古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七先反頁碼154頁,第6行,第1

𢰕登也。從辵𠨧聲。

鍇注臣鍇曰:「身隨遷移,故從辵。

反切………頁碼154頁,第6行,第2

古文遷從手、西。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七然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85頁,第5許惟賢127頁,第15

𢰕登也。从辵。䙴聲。

段注七然切。十四部。

古文遷。从手西。

段注形聲。

白话解释

迁,向高处移动。字形采用“辵”作边旁,“”作声旁。“拪”,古文的“遷”字采用“手、西”会义。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篆文。篆文從辵、䙴聲;《說文》古文從手、西聲(西聲不兼義,視為「䙴」省聲較佳),隸書、楷書同篆文。字從「止」或「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䙴」為聲符,有兼義功能,依《說文》,「䙴」字本義為「外高也」,此義與「遷」之「登」義相關,故兼義。從古文字來看,楚文字《望山楚簡》「」字上從「䙴」作「」,字從四手從角,會四手合力握獸角使之遷移,「遷」之本義亦為「遷移」,故「遷」從「䙴」聲有兼義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遷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02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151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127頁
4說文校箋第71頁,第23字
5說文考正第66頁,第16字
6說文今釋第228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404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004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347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41頁,第24字
11標注說文第72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546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487頁【補遺】第16356頁【補編】第14879頁
14通訓定聲第3252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53頁【崇文】第609頁
16說文句讀第205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384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89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