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画

twif

hetm

mfke

17画

5

31234342413412211

上下结构

扩展BU+2A3FD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戌集下 部首:香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19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428頁,第21

標點整理本: 第1425頁,第13

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𡘋音鄕。玉篇》:芳也。正韻》:氣芬芳。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詩・周頌》:有飶其香。禮・月令》:中央土,其臭香。

又,草木之香,如沉香、棧香、蜜香、檀香。具載洪芻《香譜》及葉延珪《香隸》諸書。

又,獸亦有香。談苑》:商女山中多麝,其性絕愛其臍,爲人逐急,卽投巖舉爪,剔裂其香。又,《本草》:麝香有三等。第一生香,亦名遺香,乃麝自剔出者;其次臍香;其三心結香。又有小麝,其香更奇。

又,風香。庾信詩:結客少年塲,春風滿路香。

又,含香。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

又,酒香。王績詩:稍覺池亭好,偏宜酒甕香。杜甫詩:浩蕩風塵外,誰知酒熟香。

又,花名。廬山記》:一比丘晝寢盤石上,夢中聞花香酷烈,及覺,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聞之,謂爲花中祥瑞,遂名瑞香。又,丁香。本草》:一名丁子香,花紫白色,生子,小者爲丁香,大者爲母丁香。

又,酒名。蘇軾〈送碧香酒〉詩:碧香近出帝子家,鵝兒破殼酥流盎。劉子翬詩:未饒赤壁風流在,且向何家醉碧香。

又,阿香。搜神記》:永和中,義興人姓周,出都,日暮,道邊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出門,周求寄宿。一更中,聞外有小兒喚阿香聲云官喚汝推雷車,女乃辭去。夜遂大雷雨。

又,人名。黃香、仇香。見《後漢書》。

又,姓。明四譯館通事香牛。

又,山名。唐書・白居易傳》: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自稱香山居士。

又,水名。述異記》:吳故宮有香水溪。

又,殿名。三輔黃圖》:武帝時,後宮八區,有披香殿。

又,享名。李白詩:沉香亭北倚闌干。

注解

〔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香部

〔香〕字拼音是xiāng,上下结构。

〔香〕字造字法是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是五谷的香。

〔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iāng] ⑴ 气味好闻,与“臭”相对⑵ 舒服⑶ 味道好⑷ 受欢迎⑸ 称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东西⑹ 旧时用以形容女子事物或作女子的代称⑺ 祭祖、敬神所烧的用木屑搀上香料做成的细条⑻ 姓。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𪏽的意思

基本释义

𪏽

同“香”。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上反切許良切頁碼232頁,第10

𪏽

異體𪏰、香

𪏽芳也。从黍从𤮺。《春秋傳》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屬皆从𪏰

附注段玉裁注:「會意。」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黍、从口。口形可以看成表示吃黍的器官,也可以看成指事符號,表示提取『黍』的抽象特性,大概可以看成因為黍是穀類中香氣最明顯的。」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三反切軒良反頁碼595頁,第4行,第1

𪏽芳也。從黍,從甘。《春秋傳》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屬,皆從香。

鍇注臣鍇按:《尚書・洪範》:「稼穡作甘。」黍甘爲(香),會意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上反切許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318頁,第4許惟賢576頁,第9

𪏽芳也。

段注《艸部》曰:芳,艸香也。芳謂艸。香則氾言之。《大雅》曰:其香始𦫵

从黍。从甘。

段注會意。許良切。十部。

《春秋傳》曰:黍稷馨香。

段注約舉《左傳》僖五年文。此非爲香證。說香必从黍之意也。

𪏽之屬皆从𪏽

白话解释

香,芳息。字形采用“黍、甘”会义。《春秋传》上说:“黍稷馨香。”所有与香相关的字,都采用“香”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由黍和口構成,餘為飾點。金文作,源自甲文之形,至為明顯。篆文作,改口為甘。黍,是一種有黏性的穀類植物,可用來釀酒,其形由禾、水二字構成,屬會意(詳本書黍字)。甘,義為美味,屬合體象形(詳本書甘字)。既由黍、甘構形,自可會出「芳香」之義,所以用黍、甘二字以造「」字是很貼切的。字經隸書,體變作,頗失其形,楷書之形據以定體,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都由黍、甘二字構形,又和黍、甘二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香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56頁,第10字
2陳昌治本第583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449頁
4說文校箋第293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281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101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73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67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494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80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289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237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270頁【補遺】第17090頁
14通訓定聲第3544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616頁【崇文】第2461頁
16說文句讀第947頁
17說文新證第579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六冊,第680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693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