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

wéi ㄨㄟˊ

12画

9

lnhh|lnkg

wdmq

jdjm

60506

12画

9

255212511521

全包围结构

基本区U+570D

指围绕、围攻、解围、周围。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囗部

武英殿刻本: 第508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220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151頁,第14

唐韻》:羽非切;《集韻》:于非切,𡘋音韋。說文》:守也。

又繞也。易・繫辭》:範圍天地而不過。【註】周備也。範,如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

又,《詩・商頌》:帝命式于九圍。【註】分天下爲九處,若規圍然。

又,環也。周禮・夏官・環人》〔註〕:環猶圍也,主圍賔客,任器爲之守衞。

又,遮取禽獸。禮・曲禮》:國君春田不圍澤。【註】春育之時,不合圍盡收之也。又,〈王制〉:天子不合圍。【註】言不四面圍之也。

又,環繞攻城。春秋提要》〔註〕:環其城邑曰圍。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禬禮哀圍敗。【註】謂其國見圍入,而國被禍敗也,喪失財物,則同盟之國會合財貨歸之,以更其所喪也。

又,《韻會》:五寸曰圍,一抱曰圍。莊子・人閒世》: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散木也無所用,故壽。

又,縣名。後漢・郡國志》:圍縣,屬涼州武威郡。

又,與韋通。前漢・成帝紀》:大風拔木,十韋以上。

又,與衞通。管子・地員篇》:山藜葦芒,羣藥安聚,以圍羣殃。【註】圍同「衞」。

又,《唐韻》、《集韻𡘋于貴切,音謂 —— 繞也。

注解

〔圍〕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囗部

〔圍〕字拼音是wéi,全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囗、韋

〔圍〕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éi] ⑴ 见“围”。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圍的意思

wéiㄨㄟˊ

基本解释

见“围”。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羽非切頁碼203頁,第12

圍守也。从囗韋聲。

附注承培元廣答問疏證:「『囗,回也,象回币之形』,『圍,守也』(此攻圍正字),義本相別,今有圍,無囗,圍兼二義。」按:甲骨文、金文像人圍攻或圍守城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于歸反頁碼518頁,第6行,第1

圍守也。從囗韋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羽非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111頁,第4許惟賢490頁,第9

圍守也。从囗。韋聲。

段注羽非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守也,不放也,圍城,别言;囗,不必守,通言。「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京氏《易》作「犯違」,訓對抗,亦通。

與囗實一字。

範囗。圍守。

白话解释

围,城池防御。字形采用“囗”作边旁,采用“韋”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從止、聲。止像左腳掌,像右腳掌,都屬象形,在此表示眾人;,像四周封閉包圍的樣子,在此表空間。二者相合,可會以包圍的意思。另一形作,在空間裡多了,以示被圍之人。金文第一例,止、二字填實,外增字,可會以被包圍的意思,構形為從止、聲。第二例,顯然承自甲文第二例。第三例二止分別置於其內之上下,以示包圍之義,再加於外,以表其聲。戰國文字二例,應承自金文第三例。篆文作,和金文全同,承自於彼,當可確信。隸書、楷書之形都沿篆文以定體。自金文第三例以下,都是從韋、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圍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00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513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398頁
4說文校箋第257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249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885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154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32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30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57頁,第27字
11標注說文第254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2043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6442頁【補遺】第16945頁
14通訓定聲第2224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534頁【崇文】第2133頁
16說文句讀第814頁
17章授筆記第268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六冊,第15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618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