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画

8

fakg

girm

bhja

43150

11画

8

12112511534

左右结构

基本区U+57DF

指区域、地域、领域、疆域。地域,疆域。用于名字有远大抱负之意。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中 部首:土部

武英殿刻本: 第536頁,第17

同文書局本: 第230頁,第17

標點整理本: 第162頁,第17

唐韻》:雨逼切;《集韻》、《韻會》、《正韻》:越逼切,𡘋音棫 —— 邦也、區域也、界局也。古氣墳》:歸止居域。詩・商頌》:肇域彼四海。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又,宇內曰域中。莊子・秋水篇》:汎汎乎若四方之無窮,無所畛域。淮南子・俶眞訓》: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澖之域。

又,外國曰絕域。前漢・武帝紀》:詔州郡察吏民,有可爲將相,使絕域者。

又,墓限曰域。周禮・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

又,《集韻》:乙六切,音郁。謝惠連〈雪賦〉「雪宮建于東國,雪山峙于西域」,叶下竹。

別作𡌳。見《佩觿》。𡌳與戜不同。戜音耊,从戈、从口、从王;此从或、从土。

注解

〔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中,康熙部首是土部

〔域〕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土、或

〔域〕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土,或( yù )声。土,表示疆土。“域”本作“或”,与“国”同义。“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为会意字。本义是疆界,疆域。

〔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ù] ⑴ 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⑵ 泛指某种范围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域的意思

ㄩˋ

基本解释

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外。异~。区~。地~。领~。疆~。

泛指某种范围。音~。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土,或( yù )声。土,表示疆土。“域”本作“或”,与“国”同义。“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为会意字。本义:疆界,疆域。

2.同本义。

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 territory;

域,邦也。 —— 《说文》。按,或者,封也,国者,邦也:天子诸侯所守土为域,所建都为邦。以保尔域。 —— 《汉书·韦元成传》。注:“谓封邑也。”正域彼四方。 —— 《诗·商颂·玄鸟》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 —— 《汉书》

域野(境内乡野);域内(域中);域外(境外;国外)

3.地区,区域。

region; area;

出百死,入绝域。 —— 《汉书》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 《后汉书·班超传》

异域;西域

4.范围。

domain;

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 —— 《韩非子》

5.茔地,坟地。

graveyard;

葛生蒙棘,蔹蔓於域。 —— 《诗·唐风·葛生》

域兆(坟墓的界址;墓地)

6.局限。

limit;

政治家之眼,域於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 —— 王国维《人间词话》

域域(形容浅狭无知)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于逼切、胡國切頁碼421頁,第13

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爲疑或不定之意。

域或又从土。

鉉注臣鉉等曰:今無復或音。

附注段玉裁注:「《邑部》曰:『邦者,國也。』蓋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既乃復製國字。」「既从囗从一矣,又从土,是後起之俗字。」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囗象城形,从戈以守之,國之義也。」王鳴盛《蛾術編》:「(徐)鉉曰:今俗以或為疑惑不定意。域,無復或音。蓋自唐末宋初已如此。故大徐辨之。」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或,古國字,从戈守囗,象城有外垣。」劉心源《奇觚》:「《師㝨簋》域从邑,即國字。《說文》或、域皆國字,後人分用。」

附注《說文新證》:「或,為『域』、『國』的初文;本義為區域,邦國為後起義。或作父癸方鼎从囗、从必。从囗,表示區域;从必,作用不明。周金文『囗』形之外以四或二短畫標示區域之外緣。禹鼎以下上短橫拉長,穿過『必』形,於是與『戈』形相同,《說文》因此誤以為从『戈』。」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于抑反頁碼1006頁,第7行,第1

域邦也。從囗戈以守一。一,地也。

鍇注臣鍇曰:「囗音圍,此會意。」

反切………頁碼1007頁,第1行,第1

或或從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于逼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521頁,第1許惟賢1096頁,第4

域邦也。

段注《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旣乃復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爲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爲國。又加心爲惑。以爲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卽或。《攷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爲平入。

从囗,

段注羽非切

戈㠯守其一。

段注从三字會意。于逼切。《廣韵》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

一,

段注逗。

地也。

段注解从一之意。

或或从土。

段注旣从囗从一矣。又从土。是爲後起之俗字。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邦國之國古僅作或,疆域亦可作或,引申為(囿)有。或問者,有人問也。

國之本字,國乃俗字。或既从囗,國又加囗,是不通。

邦國之國僅古作或,疆域亦作或。引申為(囿)有(?)。或問者,有人問也。域、有古通,「九有」即九域也。

或問即有人問,或,有古通,故「九有」即九或也。邦或。

白话解释

或,小邦国。字形采用“囗、戈”会义,用以守“一”。“一”,代表土地。“域”,这是“或”的异体字,再加“土”的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從構形。,為兵器,屬象形,表守衛之義;,是字的形訛,表國土。二者相合,以表封國之義。金文第二、三例,都增以橫畫,以示國界。戰國文字三例承於金文之形,只是繁簡不同而已,並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由成文的戈、加不成文的實象國界而成。隸書、楷書之形,沿自篆文之體,少有改易。自篆文構形言之,由戈、加實象國界而成。在六書中屬於會意附加實象。

或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34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1071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799頁
4說文校箋第558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501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184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11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22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673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32頁,第17字
11標注說文第535頁,第16字
12說文注箋第440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345頁【補遺】第17868頁
14通訓定聲第88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00頁【崇文】第4397頁
16說文句讀第1820頁
17說文新證第864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528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957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170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