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画

6

telb|teer

hbks

mqym

88227

12画

6

314314351153

上下结构

基本区U+7B4B

指肌肉,也指像筋的东西。肌肉的俗称。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09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882頁,第26

標點整理本: 第842頁,第24

廣韻》、《集韻》、《韻會》:舉欣切;《正韻》:居銀切,𡘋音斤。說文》: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禮・曲禮》:老者不以筋力爲禮。周禮・天官・醫師》:凡藥以辛養筋。釋名》:筋,力也 —— 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于身形也。

博雅》: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

又,竹名。戴凱之《竹譜》:筋竹,長二丈許,圍數寸,至堅利,南土以爲矛。其筍未成竹時,堪爲弩絃。

又,藥名。本草》:白茅根,一名土筋。

又,姓。出《姓苑》。

又,《集韻》:渠焉切,音乾 —— 大腱也。

篇海》:俗作䈥。

注解

〔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筋〕字拼音是jī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肋

〔筋〕字造字法是会意。从肉,从力,从竹。因为竹多筋,故从“竹”。本义是附着在骨上的韧带。

〔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īn] ⑴ 肌肉的俗称⑵ 肌腱或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⑶ 可见的皮下静脉的俗称⑷ 像筋的东西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筋的意思

jīnㄐㄧㄣ

基本解释

肌肉的俗称。~力。~肉。~疲力尽。

肌腱或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骨。~道(“道”读轻声)。蹄~。

可见的皮下静脉的俗称。~络。~脉。青~暴露。

像筋的东西。钢~。橡皮~儿。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肉,从力,从竹。因为竹多筋,故从“竹”。本义:附着在骨上的韧带。

2.同本义。

tendon;

筋,肉之力也。 —— 《说文》诸筋者,皆属于节。 —— 《素问·五藏生成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 —— 《考工记·弓人》劳其筋骨。 —— 《孟子·告子下》筋骨之强。 —— 《荀子·劝学》先折筋骨。 —— 清· 方苞《狱中杂记》筋骨尽脱。 ——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筋皮(筋骨与皮肉);筋厮锁(身体已肢解,只剩筋络相连。比喻山河破碎);筋血(精力与血汗);筋条(身体结实强健);筋马(筋骨强健而不过于肥壮的马)

3.肌肉的旧称 。

muscle;

筋丝无力(没有一点力气);筋疙疸(凸出的肌肉)

4.静脉 。

veins that stand out under the skin;

筋脉。

5.类似或可比作肋的东西 。

articles resembling tendons or veins;

叶筋;丝瓜筋;橡皮筋。

6.加强物、加固物 。

reinforcement;

钢筋。

7.植物的脉络 。

veins;

这菜筋多嚼不烂。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下反切居銀切頁碼134頁,第6

筋肉之力也。从力从𠕎从竹。竹,物之多筋者。凡筋之屬皆从筋。

附注宋育仁部首箋正:「筋以束骨,故人力在筋。然不得離肉言之,故从肉。筋者,人身之物;取於竹者,所謂『遠取諸物』。」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八反切幾忻反頁碼347頁,第3行,第1

筋肉之力也。從力、肉、竹。竹,物之多筋者。從力,象筋也。凡筋之屬,皆從筋。

鍇注臣鍇曰:「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下反切居銀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709頁,第1許惟賢315頁,第7

筋肉之力也。

段注力下曰筋也。筋力同物。今人殊之耳。《考工記》故書筋或作薊。

从肉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

段注說從竹之意。居銀切。十三部。

凡筋之屬皆从筋。

白话解释

筋,肌肉的力量来源。字形采用“力、肉、竹”会义。竹子,是多筋之物。所有与筋相关的字,都采用“筋”作边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由「竹」、「肉」、「人」組成。篆文從肉、力,從竹。從「肉」、「力」,表示人力;從「竹」,取竹多纖維,莖堅韌如筋的原因。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66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357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276頁
4說文校箋第177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167頁,第18字
6說文今釋第600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053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45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87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07頁,第1字
11標注說文第174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136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613頁【補遺】第16687頁
14通訓定聲第3157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357頁【崇文】第1425頁
16說文句讀第524頁
17說文新證第351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四冊,第515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439頁,第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