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

shēng ㄕㄥ

17画

11

fnmb|fnwb

gesj

bxqc

47401

17画

11

12152133554122111

上下结构

基本区U+8072

意为声音、名声、宣扬。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14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969頁,第18

標點整理本: 第935頁,第7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𡘋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注解

〔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聲〕字拼音是shē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殸、耳

〔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ēng] ⑴ 见“声”。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聲的意思

shēngㄕㄥ

基本解释

见“声”。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書盈切頁碼399頁,第11

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籒文磬。

附注徐鍇繫傳:「八音之中,惟石之聲為精詣,入於耳也深……故於文耳殸為聲。」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殸耳,會以耳聞殸(磬)聲之意;从口,口亦發聲器官。」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識征反頁碼960頁,第2行,第1

聲音也。從耳殸聲。

鍇注臣鍇曰:「通論詳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書盈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2366頁,第3許惟賢1028頁,第8

聲音也。

段注音下曰:聲也。二篆爲轉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从耳。殸聲。

段注書盈切。十一部。

殸,籒文磬。

段注見《石部》。

白话解释

声,音响。字形采用“耳”作边旁,“殸”作声旁。“殸”,籒文写作“磬”。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耳、從口,殸聲。從耳,表示聽聞聲音;從口,指發出聲音;殸聲,聲兼義,表示以手持槌擊殸,使其發出聲音。戰國文字字形作「從耳、殸聲」,省去口字。篆文、隸書、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聲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87頁,第10字
2陳昌治本第1003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756頁
4說文校箋第522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472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731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292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85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1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13頁,第3字
11標注說文第501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415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684頁【補遺】第17777頁
14通訓定聲第3442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1038頁【崇文】第4149頁
16說文句讀第1703頁
17說文新證第84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581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101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