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yān ㄧㄢ

18画

11

ghgb

mfnl

aiuy

17327

13画

11

1212115444452

左右结构

基本区U+9122

基本字义 ● 鄢 yān ㄧㄢˉ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  2. 姓。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56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277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1263頁,第14

廣韻》、《韻會》:於乾切;《集韻》:於虔切;《正韻》:因肩切,𡘋音焉。說文》:南郡縣名。

又,《廣韻》、《韻會》、《正韻》: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𡘋音偃 —— 地名,在鄭。

又,《廣韻》、《集韻𡘋於建切,音堰 —— 地名,在楚。

字彙補》:路史國名紀,鄢地有三,楚之鄢都,襄陽之宜城也。鄭伯克段于鄢,開封之鄢陵也。若穆叔如莒及鄢陵,則沂之安陵也。正字通》:荆州之鄢音焉,鄢城之鄢音偃,〈漢地志〉作𨻳集韻》作傿,非。

又,姓。

注解

〔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鄢〕字拼音是y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焉、⻏

〔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ān] ⑴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⑵ 姓。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鄢的意思

yānㄧㄢ

基本解释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古邑名。

Yan city;

2.春秋楚别都,汉惠帝时改为宜城,在今湖北省宜城县。

3.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

4.周国名 Yan state。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在今河南省。

5.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於乾切頁碼209頁,第28

鄢南郡縣。孝惠三年改名宜城。从邑焉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于乾切頁碼547頁,第1行,第2

鄢南郡縣,孝惠三年改名宜城。從邑焉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於乾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169頁,第2許惟賢514頁,第3

鄢南郡縣。孝惠三年改名宜城。

段注南郡宜城,二志同。《前志》曰: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按今湖北襄陽府宜城縣縣西南九里故鄢城,亦謂之宜城廢縣是也。《左傳》昭十三年。王沿夏。將欲入鄢。杜曰:夏,漢別名。順流爲沿。順漢水南至鄢也。秦昭襄王卄八年。白起攻楚取鄢鄧。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高誘曰:秦兵出武關則臨鄢。下黔中則臨郢也。

从邑。焉聲。

段注於乾切。十四部。按《釋文》於建反。又於晩反。又按《春秋經》傳鄭伯克段于鄢,晉及楚鄭戰于鄢陵,說者謂潁川郡地也。《前志》作傿陵。

鄢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14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532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411頁
4說文校箋第266頁,第16字
5說文考正第257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923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596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43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363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163頁,第19字
11標注說文第264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212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6654頁【補遺】第16990頁
14通訓定聲第2864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561頁【崇文】第2241頁
16說文句讀第852頁
17古字詁林第六冊,第316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639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