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画

2

mhnn

bbul

ldzn

14画

12

25251115132125

上包围结构

扩展BU+2056A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鼎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55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525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1527頁,第20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莫狄切,音覓。玉篇》:覆樽巾也。禮・禮器》:犧尊疏布鼏。

又,《玉篇》:鼎蓋也。儀禮・士冠禮》: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設扃鼏。【註】鼏,鼎覆也。

又,《廣雅》:鼏,慢閹也。

卷目:考證・亥集下 部首:鼎部

愛日堂藏本: 第908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82頁,第34

說文以木橫貫鼎耳而舉之,从鼎門聲。周禮廟門容大鼎七箇。

照原文从鼎門聲門改冂。大鼎之鼎改鼏。

注解

〔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鼎部

〔鼏〕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冖、鼎

〔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ì] ⑴ 鼎盖:“离肺实于鼎,设扃~。”⑵ 古通“幂”,覆盖东西的巾:“牺尊疏布~。”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𠕪的意思

基本释义

𠕪

同“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上頁碼227頁,第1

𠕪

異體

𠕪以木橫貫鼎耳而舉之。从鼎冂聲。《周禮》:「廟門容大鼏七箇。」卽《易》「玉鉉大吉」也。

附注《段注說文》:「𪔃,以木橫貫鼎耳而舉之。从鼎,冂聲。《周禮》:『廟門容大𪔃七箇』,即《易》『玉鉉大吉也。』」段玉裁注:「大(徐)、小徐篆皆作𪔃,解作冂聲,莫狄切,以鼎蓋字之音,加諸橫貫鼎耳之義,誤矣。」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𪔃字从冂,不从冖。」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三反切民的反頁碼578頁,第6行,第1

𠕪以木橫貫鼎耳舉之。從鼎冂聲。《周禮》:「廟門容大𪔃七箇。」即《易》「玉鉉大吉。」

鍇注臣鍇曰:「按《周禮》亦謂之扄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上反切古熒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1275頁,第4許惟賢559頁,第1

𪔃

異體𪔃

𪔃㠯木橫貫鼎耳舉之。

段注貫當作毌。許亦從俗也。《禮經》十七篇多言扃鼏。注多言今文扃爲鉉,古文󶮂爲密。按扃者,叚借字。󶮂者,正字。鉉者,音近義同字也。以木横毌鼎耳是曰󶮂。㒳手舉其木之耑是曰扛鼎。󶮂橫於鼎葢之上。故《禮經》必先言抽扃。乃後取鼏。猶扃爲戶外閉之關。故或以扃代之也。

从鼎。󶭝聲。

段注五篇有《󶭝部》。此从之爲聲。古熒切。十一部。按大小徐篆皆作𠕪。解作冂聲。莫狄切。以鼎葢字之音。加諸横毌鼎耳之義。誤矣。《廣韵》、《集韵》、《禮部韵略》、《玉篇》、《類篇》皆佚此字。然《廣韵》、《玉篇》皆云亡狄切。鼎葢也。則󶮂字尙未亡。《集韵》、《類篇》引横貫鼎耳云云。於《錫韵》冥狄切。而󶮂字亡矣。惟《匡謬正俗》及毛晃《禮部韵略》增字獨不誤。

《周禮》廟門容大󶮂七箇。

段注《攷工記・匠人》文。今本作大扃七箇。許所據作󶮂。用此知《禮經》古文本亦作󶮂。古文以󶮂密連文。今文以鉉密連文。鄭上字從古文。下字從今文。遂󶮂鼏連文。轉寫恐其易混。則上字易爲扃耳。《韵會》無大。

卽《易》玉鉉大吉也。

段注鼎上九爻辭。《金部》鉉下曰:所以舉鼎也。《易》謂之鉉。《禮》謂之󶮂。據此則許所據《禮》古文作󶮂。鄭則據《禮》今文作鉉。同《易》也。󶮂鉉異字同義。或讀鉉古冥反。則非矣。《韵會》無大吉也。

𪔃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46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570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439頁
4說文校箋第286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275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991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69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610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460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76頁,第2字
11標注說文第282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2306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7087頁【補遺】第17066頁【補編】第14896頁【後編】第14600頁
14通訓定聲第344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598頁【崇文】第2389頁
16說文句讀第918頁
17古字詁林第六冊,第584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680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