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中 部首:夂部
武英殿刻本: 第570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244頁,第2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79頁,第25字
义《集韻》:黃,古作𡕛。註詳部首。
注解
〔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中,康熙部首是夂部。
〔𡕛〕字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夂、炗。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𡕛的意思
基本释义
𡕛
◎同“黄”。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乎光切頁碼第459頁,第4字續丁孫
黃
異體黃、黄
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从黃。
𡕛
古文黃。
附注郭沫若《金文叢攷》:「黃即佩玉……後假為黃白字,卒至假借義行而本義廢,乃造珩若璜以代之,或更假用衡字。」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黃字从大,象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是《禮記・檀弓下》『吾欲暴尪而奚若』的『尪』字的本字。金文上从『口』,似有仰天呼嘆之意,上部或訛从『黑』;其後,『口』形訛為『廿』、『止』,下部或省兩手形,或訛从火。」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戶荒反頁碼第1079頁,第2行,第1字述
地之色也。從田炗聲。炗,古文光也。凡黃之屬,皆從黃。
反切………頁碼第1079頁,第3行,第1字述
古文黃。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乎光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790頁,第2字許惟賢第1212頁,第5字
地之色也。
段注玄者,幽遠也。則爲天之色可知。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襍也。天玄而地黃。
从田。
段注土色黃。故从田。
炗聲。
段注乎光切。十部。
炗,古文光。
段注見《火部》。
凡黃之屬皆从黃。
古文黃。
白话解释
黄,中原土地的颜色。字形采用“田、炗”会义,“炗”也是声旁。“炗”,这是古文写法的“光”字。所有与黄相关的字,都采用 “黄”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黄”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二例:像上、下有結繩的佩玉;中像二塊重疊的佩玉,上、下像結繩,都屬象形。金文第一例,顯然承自甲文第一例。其第二例上端之,是字的形訛。因借為方國之名,就加繁文以別之。第三例上端之,也是因借為方國之名,而加繁文「止」以別之。戰國文字之,上為繁文的訛變,中像重疊的二玉,下像結飾的餘繩。篆文顯承金文第二例。字經隸書,體變作、,頗失其形,楷書定體作黃,又稍離篆、隸之形。不過,對照篆文之形,則可知上從,下像重疊的二玉和結繩。以上諸形,除甲文二例和金文的第一例,構形都是從、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說文》古文,上從止字的倒文,因借為方國之名而增夂字以別之,餘則像玉佩和結繩,是從夂、聲的形聲字。
黃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911頁,第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173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7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611頁,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47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030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388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800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905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64頁,第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87頁,第9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844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3390頁【補遺】第1801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617頁,第5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12頁【崇文】第48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006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917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十冊,第393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264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