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鼎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5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25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27頁,第18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义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音又,《正韻》:鼎,當也。
义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义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喪事欲其縱縱爾,吉事欲其折折爾。故喪事雖遽不陵節,吉事雖止不怠。故騷騷爾則野,鼎鼎爾則小人,君子蓋猶猶爾〕。【疏】形體寬慢也。
义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义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义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义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义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义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义又,姓。宋將鼎澧。
义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音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音又,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卷目:考證・亥集下 部首:鼎部
愛日堂藏本: 第907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82頁,第33字
《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
注解
〔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鼎部。
〔鼎〕字拼音是dǐng,上下结构。
〔鼎〕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ǐng] ⑴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⑵ 锅⑶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⑷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⑸ 大⑹ 正当,正在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𣇓的意思
基本释义
𣇓
dǐngㄉㄧㄥˇ1.疑同“鼎”。
2.拼音dǐng。
3.中国人名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