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上 部首:甘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01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754頁,第22字
標點整理本: 第707頁,第19字
音《唐韻》、《集韻》𡘋古三切,音甘。《說文》:和也。
音又,《廣韻》、《集韻》𡘋胡甘切,音酣。又,《廣韻》:口含切;《集韻》:枯含切,𡘋音堪。又,《集韻》:徒南切,音覃。又,葛合切,音閣 —— 義𡘋同。
注解
〔𤯌〕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甘部。
〔𤯌〕字拼音是gā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麻、甘。
〔𤯌〕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ān] ⑴ 和。《説文•甘部》:“𤯌,和也。”按:清王筠《説文釋例》 认为“𤯌”为“𤯍”字之讹。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𤯍的意思
𤯍
gānㄍㄢ基本解释
◎同“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三切頁碼第149頁,第5字續丁孫
𤯌
異體𤯎、𤯍
和也。从𤮺从麻。麻,調也。甘亦聲。讀若函。
附注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改「𤯌」為「𤯍」。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庚堪反頁碼第380頁,第7行,第2字述
和也,麻調也。從甘、麻,甘亦聲。讀若函。
鍇注臣鍇曰:「麻音歷,稀疎勻調也。會意。《晉書》有郭𤯌。」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三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805頁,第3字許惟賢第358頁,第5字
𤯍
和也。
段注和當作盉。寫者亂之耳。《皿部》曰:盉,調味也。
从甘厤。厤,調也。
段注說从厤之意。《厂部》曰:厤,治也。《秝部》曰:稀疏適也。稀疏適者,調龢之意。《周禮》。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此从甘厤之義也。各本及篇,韵,《集韵》、《類篇》,字體皆譌。今正。
甘亦聲。讀若函。
段注古三切。七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枚乘《七發》「勺藥之和」,聲轉為「藡歷」,曆之訓和,亦樂之音轉耳[一]。
枚乘《七發》:「勺藥之和(聲?)」「勺藥」音轉為「適歷」,均可訓和。[一]《文選•枚乘•[七發]》:「熊蹯之臑,勺藥之醤」,李善注張衡《南都賦》:「《子虛賦》曰:芍藥之和,具而後進也。文穎曰:五味之和」。
𤯌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296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394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0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96頁,第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84頁,第1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666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171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677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976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8頁,第1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4頁,第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40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5029頁【補遺】第1674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544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403頁【崇文】第160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594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769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480頁,第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