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下 部首:廴部
武英殿刻本: 第844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352頁,第30字
標點整理本: 第296頁,第36字
音《唐韻》:以然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然切,𡘋音綖。《說文》:長行也。
义又,《廣韻》:進也。《禮・射義》:孔子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儀禮・覲禮》:𢷤者延之曰升。【註】從後詔禮曰延。延,進也。
义又,《爾雅・釋詁》:長也。揚子《方言》:延永,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施於衆長謂之永。班固〈西京賦〉:歷十二之延祚。
义又,《廣韻》:遠也。《史記・蒙恬傳》:延袤萬餘里。
义又,《爾雅・釋詁》:陳也。【疏】鋪陳也。
音又,《正韻》:納也。《前漢・公孫弘傳》:弘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
音又,《集韻》:及也。《書・大禹謨》:賞延于世。
义又,《廣韻》:稅也、言也。
义又,《韻會》:遷延也,淹久貌。《左傳・襄十四年》:晉人謂之遷延之役。【註】遷延,却退也。張衡〈西京賦〉:遷延邪睨。【註】李善曰:遷延,引身也。
义又,盤屈曰宛延。揚雄〈甘泉賦〉:颺翠氣之宛延。【註】宛延,長曲貌。
义又,《爾雅・釋詁》:閒也。【疏】謂閒𨻶。今墓道也。《左傳・隱元年》隧而相見。【註】隧若今延道。
义又,《韻會》:州名。漢高奴縣,後魏置延州。
义又,地名。《左傳・隱元年》:至於廩延。【註】廩延,鄭邑。陳留酸棗縣北有延津。又,〈昭二十七年〉:延州來季子聘於上國。【註】季子本封延陵,後復封州來,故曰延州來。又,《前漢・地理志》:張掖郡有居延縣。【註】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爲流沙。
义又,姓。《後漢・延篤傳》:篤,南陽人,爲京兆尹。
音又,《集韻》:以淺切,音演 —— 冕上覆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集韻》或作綖。
音又,《廣韻》:于線切;《集韻》、《韻會》:延面切,𡘋音羨。《集韻》:延,及也。張衡〈西京賦〉:重閨幽闥,轉相踰延;望䆗窱以逕庭,渺不知其所返。【註】延言互相周通。
注解
〔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廴部。
〔延〕字拼音是yá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廴、𠂛。
〔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án] ⑴ 引长⑵ 展缓,推迟⑶ 引进,请⑷ 姓。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𨒂的意思
基本释义
𨒂
◎同“延”。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以然切頁碼第57頁,第22字續丁孫
延
異體𨒂
長行也。从㢟丿聲。
附注段玉裁注:「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王筠句讀:「《釋詁》『延,長也。』云行者,為其從廴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以然反頁碼第167頁,第3行,第1字述
長行也。從㢟丿聲。
鍇注臣鍇曰:「安步然後知千里之行也。丿音怡。」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余制切、以然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308頁,第5字許惟賢第138頁,第9字
長行也。
段注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
从㢟。𠂆聲。
段注《𠂆部》曰:象抴引之形。余制切。虒延曳皆以爲聲。今篆體各異。非也。𠂆延虒曳古音在十六部。故《大雅》施於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作延于條枚。延音讀如移也。今音以然切。則十四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長行。引申為[徧]。
長行也。延長斯遍,故引申為徧。
白话解释
延,长远地行进。字形采用“”作边旁,采用“丿”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及金文字形皆為從彳、從止,隸定作「?」。彳為「行」之省形,義為道路;止為腳,亦與走路有關。二者相合,正像行走於路上的樣子。戰國文字則將「彳」向右下拉長,並在「止」上加一斜筆。篆文字形則將向右下拉長的「彳」形定為「廴」,「止」上所加的斜筆則誤以為「?」,成為從?、?聲的結構。?為路上行走,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為牽引,引申而有前行的意思,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隸書字形則於「廴」上多增一點,而楷書則和篆文同形。在六書中,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文字屬於異文會意,篆文、隸書及楷書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延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12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65頁,第6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37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78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74頁,第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56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443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104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87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46頁,第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79頁,第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598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642頁【補遺】第16383頁【後編】第1817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043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67頁【崇文】第66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25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137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91頁,第1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537頁,第1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216頁,第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