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

ㄅㄛˊ

10画

8

ypta

yrbp

sjmh

00714

10画

8

4125145315

上下结构

基本区U+4EB3

基本字义 ● 亳 bó ㄅㄛˊ  ◎ 〔~州〕地名,在安徽省。亳州,地名,在安徽省。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亠部

武英殿刻本: 第190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89頁,第9

標點整理本: 第14頁,第9

唐韻》:旁各切;《集韻》、《韻會》:白各切,𡘋音泊 —— 商湯所都。契封商,湯始居亳。皇甫謐曰:梁國有三亳。南亳在穀熟。卽湯都。北亳在蒙,卽景亳。湯所受命地偃師爲西亳,卽盤庚所徙。通雅》:宋州穀熟縣卽歸德之考城縣。考城今有亳越,有大蒙,小蒙。章本淸云:湯遷南亳,卽歸德府。亳一作薄。荀子・議兵篇》:古者湯以薄。【註】與亳同。前漢・地理志》:山陽郡有薄縣。【註】湯居亳。說文》:亳,京兆杜陵亭名。則又一亳也。又,《書・立政》:三亳阪尹。【傳】與皇甫說同。孔安國云:亳人歸文王者三所,爲之立監,故爲三亳。

又,《廣韻》:亳國名。春秋陳地,漢爲沛之譙縣,晉爲南兗州,後周爲亳州。

注解

〔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亠部

〔亳〕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乇

〔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ó] ⑴ 〔~州〕地名,在安徽省。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亳的意思

ㄅㄛˊ

基本解释

〔~州〕地名,在安徽省。

详细解释

名词

1.古都邑名 Bo capital。商汤的都城。相传有三处。

2.谷熟为南亳,汤都,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

3.蒙为北亳,汤受命为盟主之处,在今河南偃师县西。

4.偃师为西亳,传说汤攻夏时所居。

5.县名(亳县,在安徽)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下反切旁各切頁碼169頁,第4

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聲。

附注林義光《文源》:「亳與乇不同音,亳字當為殷湯所居邑名而製,其本義不當為亭名也。从京,宅省,京宅互體而省。」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反切盆鄂反頁碼421頁,第5行,第1

亳京兆杜陵亭也。從高省,乇聲。

鍇注臣鍇曰:「按湯都亳,杜預《釋例》:『在梁國蒙澤縣北薄,城中有湯冡,凡三亳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下反切旁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908頁,第2許惟賢402頁,第5

亳京兆杜陵亭也。

段注六國表。湯起于亳。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錢氏大昕《史記》攷異曰:《殷本紀》。湯始居亳。皇甫謐曰:梁國穀熟爲南亳。湯所都也。《立政》三亳。皆非京兆之亳亭。《秦本紀》。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徐廣云:蕩一作湯。社一作杜。皇甫謐以爲亳號湯。西夷之國。又云:周桓王時自有亳王號湯。非殷也。《封禪書》于杜亳有三杜主之祠。葢京兆之亳。乃戎王號湯者之邑。徐廣以爲殷湯所起。其不然乎。然此篇稱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乃述禹興西羌,周始豐鎬,而及湯之起亳。則史公固以關中之亳系之湯矣。按許不言三亳,而獨言杜陵亳亭者。正爲其字从高。則以此亭當之也。然十里一亭者秦制。亳亭之名秦漢乃有之。亳之字固不起於亭也。以解字爲書。不得不有涉於皮傅者。

从高省。乇聲。

段注旁各切。五部。古亦借薄爲之。如《禮記》薄社北牖。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杜、亳音近。从乇【札】聲字皆讀託,𩑒、亳亦當讀託。

京兆杜陵亭也。杜、亳音近。○杜陵=亳陵。

亳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35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435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340頁
4說文校箋第215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209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741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29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89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08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33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214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1709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5507頁【補遺】第16810頁
14通訓定聲第184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444頁【崇文】第1773頁
16說文句讀第664頁
17章授筆記第224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49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534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