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

guānguàn ㄍㄨㄢㄍㄨㄢˋ

9画

7

pfqf

bmui

wwrd

37214

9画

7

451135124

上下结构

基本区U+51A0

意为居第一位,起名寓意为冠军。冠军,冠礼,帽子。喻指能力出众,能出人头地。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冖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0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30頁,第23

標點整理本: 第57頁,第30

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𡘋音官。說文》:絭也,所以絭髮。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謂冠爲元服。白虎通》:冠者,卷也 —— 卷持其髮也。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髮也。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𩑞胡,遂制冠冕纓緌。

又,姓。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古玩切,官去聲。禮・曲禮》:二十曰弱,冠。〈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又,爲衆之首曰冠。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爲冠。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又,姓。韻會》:《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又,叶俱倫切,音麇。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又,《韻補》叶居員切,眷平聲。劉歆〈孟母贊〉: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爲當世冠。

又,叶扃縣切,音睊。蘇轍〈燕山〉詩:丹子號無策,亦數游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踐。

注解

〔冠〕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冖部

〔冠〕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uān、gu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𠕻、寸、;、冖、㝴

〔冠〕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冖”( mì ),用布帛蒙覆。从“元”( 人头 ),从“寸”( 手 )。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是帽子。

〔冠〕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uān] ⑴ 帽子⑵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 [guàn] ⑴ 把帽子戴在头上⑵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⑶ 姓。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冠的意思

1guānㄍㄨㄢ

基本解释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冖”( mì ),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同本义。

hat;

冠,弁冕之总名也。 —— 《说文》冠至尊也。 —— 《礼记·问丧》缁布冠。 —— 《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凡甸冠弁服。 —— 《周礼·司服》怒发上冲冠。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新沐者必弹冠。 —— 《楚辞·渔父》冠盖相望,乘坚策肥。 —— 汉· 晁错《论贵粟疏》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 —— 《明史·海瑞传》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 明· 刘基《卖柑者言》

衣冠整齐;怒发冲冠;二十而冠;冠礼;冠巾;冠玉(帽子上装饰的美玉。后多用来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与佩玉。亦指官吏士绅);冠绶(礼帽与印绶)

3.顶端 cap

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为足而耸立于地的大石)

4.指突起像帽子的东西 。

cap-like object;

树冠;花冠;冠珥(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冠锈病。

5.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加丁不释。 —— 《聊斋志异·促织》

鸡冠。

6.另见 guàn。

2guànㄍㄨㄢˋ

基本解释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军。

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戴;戴帽子。

put on a cap or hat;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楚辞·屈原·涉江》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 《战国策·齐策》

沐猴而冠;冠带(戴帽系带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头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2.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precede; crown with; surpass;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史记·萧相国世家》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冠带医生(大医院有称职的医生);冠首(位居于众人之上);冠绝(遥居首位);冠伦(盖过同辈)

3.加在前头 。

precede;

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冠篇(写序言);冠以题辞。

名词

1.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com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 —— 《礼记·曲礼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论语·先进》弱冠弄柔翰。 —— 左思《咏史》

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2.排于首位的事例 。

first place;

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首(首位)

3.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

champion;

夺冠。

4.[语]∶冠词的简称。

article;

5.另见 guān。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古丸切頁碼248頁,第24

冠絭也。所以絭髮,弁冕之緫名也。从冖从元,元亦聲。冠有法制,从寸。

鉉注徐鍇曰:「取其在首,故从元。」

附注按:字像以手持帽戴於頭上之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四反切古寬反頁碼638頁,第2行,第1

冠絭也。所以絭髪弁冕之總名。從冖、元,元亦聲。冠有法制,從寸。

鍇注臣鍇曰:「取其在首,故從元,故謂冠爲元服。絭音卷。卷,束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下反切古丸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409頁,第3許惟賢617頁,第10

冠絭也。

段注曡韵爲訓。

所㠯絭髮。

段注絭者,纕臂繩之名。所㠯約束褎者也。冠以約束髮。故曰絭髮。引伸爲凡覆葢之偁。

弁冕之總名也。

段注析言之冕弁冠三者異制。渾言之則冕弁亦冠也。

从冖元。

段注會意。元猶首也。

元亦聲。

段注古丸切。十四部。

冠有法制。

段注謂尊卑異服。

故从寸。

段注古凡法度之字多从寸者。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古人惟弁冕稱冠,外國人所戴曰冒。後人混稱外人所戴者曰冠,即為劉知幾《史通》所詆,冒亦稱幘。

惟中國人得稱之(惟弁冕稱冠),外國人的帽子則稱為冃(俗作帽)。後人混稱外國人所戴者亦曰冠,于是乎就被那位做《史通》的劉知幾先生所譏罵了。冃亦稱帽(?)。總而言之,冠(特名),冃(通名)。

中國人專稱。外國人則稱冃(即今帽字)。

白话解释

冠,卷束。是用来卷束头发的饰物,是戴帽子这一动作的泛称。字形采用“冂、元、寸”会义,“元”也作声旁。因为戴帽子有尊卑等 级制度,所以字形采用“寸”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沒有冠字。戰國時期戰國文字開始出現,寫作從冃、從元。冃就是帽子,旁邊下垂的兩筆,表示帽邊下垂的綁帶。這個字形也由篆文繼承,只是兩邊下垂的筆畫已不與中間的筆畫連結,而減省成覆蓋形狀的「冂」形。從元表示人的頭,即戴帽子的部位。篆文除將冃省成冖外,又增加寸旁,用來表示以手為頭戴上帽子是要遵守禮法的規定。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冠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88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623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477頁
4說文校箋第314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300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108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847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853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595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92頁,第26字
11標注說文第309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253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687頁【補遺】第17146頁
14通訓定聲第2828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659頁【崇文】第2633頁
16說文句讀第1012頁
17說文新證第612頁,第2字
18章授筆記第320頁,第5字
19古字詁林第七冊,第73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736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