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画

11

iqgg

enwm

vrvv

37116

11画

8

44135251211

左右结构

基本区U+6E14

指捕鱼。捕鱼,谋取。用于姓名多形容人能力强,有助于事业运。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35頁,第13

同文書局本: 第644頁,第21

標點整理本: 第592頁,第14

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𡘋音魚。說文》:捕魚也。易・繫辭》:以佃以漁。

又,侵取無擇曰漁。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註】漁色,取象捕魚,然中網取之,是無所擇。

又,或作䱷。周禮・天官》:䱷人掌以時䱷。

又,水名,在漁陽。水經注》:漁水,出縣東南。

又,姓。宋漁仲脩。

又,《集韻》、《正韻𡘋牛據切,音御 —— 義同。

韻會》本作𩼪【徐曰】从二魚,魚多也,篆文从省。

注解

〔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漁〕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魚

〔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ú] ⑴ 捕鱼。《説文•𩺰部》:“𩼪,捕魚也。漁,篆文𩼪从魚。”《玉篇•水部》:“漁,捕魚也。”《易•繫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史記•龜策列傳》:“漁者利其肉,寡人貪其力,下為不仁,上為無德。”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⑵ 捕鱼的人。南朝梁劉孝威《奉和六月壬午應令詩》:“神心重丘壑,散步懷漁樵。”《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一潭澄石隙中,三面削壁下嵌,不見其底,若爬梳沙蔓,令石與水接,武陵漁當為移棹。”清姚燮《歲暮四章》:“旅舶守關停市易,貧漁掠海抗官僚”⑶ 侵占;掠夺(财物)。《商君書•修權》:“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元史•崔斌傳》:“(斌)既至,凡前日蠹國漁民不法之政,悉釐正之,仍條具以聞。”⑷ 猎取(女色)。《禮記•坊記》:“諸侯不下漁色。”鄭玄注:“謂不内取於國中也,内取國中為‘下漁色’。”孔穎達疏:“漁色,謂魚人取魚,中網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漁人求魚,故云漁色。”唐柳宗元《天對》:“幽禍拏以夸,憚褒以漁。”⑸ 古水名。约当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南。《水經注•沽水》:“沽水又南,漁水注之,北出縣東南平地,泉流西逕漁陽縣故城南。應劭曰:在漁水之陽也。”楊守敬疏:“會貞按:‘《隋志》:密雲有漁水,水在今密雲縣南。《方輿紀要》謂即薊州城南之龍池河,非也。’”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渔的意思

ㄩˊ

基本解释

捕鱼。~业。~翁。~村。~船。~网。~民。~汛。~歌。~火。竭泽而~。

谋取,夺取不应得的东西。~夺。~利。~色(猎取美色)。

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从水,从鱼。小篆从二鱼。本义:捕鱼。

2.同本义。

fish;

渔,捕鱼也。 —— 《说文》命渔师伐蛟,命渔师始渔。 —— 《礼记·月令》獭祭鱼然后渔。 —— 《诗·鲡传》渔者走渊。 —— 《淮南子·说林》以渔采为业。 —— 《汉书·王莽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渔樵(打鱼砍柴);渔采(捕捞采集);渔事(捕渔业);渔弋(捕鱼猎禽);渔泽(可供垂钓的水泽);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3.掠夺。

plunder; rob;

民方苦于侵渔,果所在响应。 —— 方勺《方腊起义》

渔色渔财(猎取美女和财物);渔猎女色(似捕鱼打猎那样谋取、玩弄女性);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争,却让第三者坐收其利)

4.猎取,寻觅。

seek;

小鸡在笼子里悠然地渔着食。 —— 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

捕鱼的人。

fishman;

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 —— 南朝梁· 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诗》

渔父之图(比喻行动之中别有所图);渔叟(渔翁);渔蓑(渔人的蓑衣);渔樵(渔人和樵夫);渔乡(渔民聚居的地区);渔阳三弄(渔阳三叠,渔阳曲,渔阳鼓,渔阳掺,渔阳操。均为渔阳参挝,鼓曲名);渔阳鼙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語居切頁碼390頁,第2

𩼪

𩼪捕魚也。从𩺰从水。

漁篆文𩼪𤋳

附注按:卜辭多從水,從魚,與篆體合,其餘或從又持竿取魚,或像手在水中取魚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研余反頁碼944頁,第2行,第1

漁捕魚也。從水、𩺰

鍇注臣鍇曰:「從二𩺰,二𩺰,多也。」

反切………頁碼944頁,第2行,第2

篆文𩼪從魚。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語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325頁,第2許惟賢1011頁,第10

漁搏魚也。

段注搏舊作捕。今正。搏,𡩡持也。漢人用搏字多如此。捕魚字古多作魚。如《周禮・䱷人》,本作魚。此與取鼈者曰鼈人,取獸者曰獸人同也。《左傳》。公將如棠觀魚者。魚者,謂捕魚者也。《呂氏春秋》、《淮南鴻烈》高注每云:漁讀如《論語》之語,讀如相語之語。尋其文義皆由本文作魚。故爲讀若以別諸水蟲。《周禮・音義》。𤣏本作魚。又音御。御音卽高氏之語音也。然則古文本作魚,作𩺰𩼪其籒文乎。至小篆則𡞞爲漁矣。《周禮》當从古作魚人。作䰻者,次之。作䱷者,非也。

𩺰水。

段注必从𩺰者,捕魚則非一魚也。𩺰水者,魚之驚透於水也。語居切。五部。

篆文𩼪。从魚。

段注後篆文者,亦先二後上之例也。

漁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70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985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741頁
4說文校箋第512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463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70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879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576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475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06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492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409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1487頁
14通訓定聲第1672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019頁【崇文】第4073頁
16說文句讀第1667頁
17說文新證第82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407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078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