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46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649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597頁,第10字
义《字彙》:俗潛字。
注解
〔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潜〕字拼音是qi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替。
〔潜〕字造字法是形声。本义是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án] ⑴ 隐在水面下活动⑵ 隐藏的,秘密地⑶ 姓。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潜的意思
潜潛
qiánㄑㄧㄢˊ基本解释
①隐在水面下活动。~水。~泳。~坝。~行(a.在水面以下行动;b.在外边秘密行动)。
②隐藏的,秘密地。~藏。~伏。~遁。~逃。~力。~心。~师。~在。~台词。~移默化。
③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2.同本义。
go under water; move under water;
潜,涉水也。 —— 《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潜龙。 —— 《易·乾龙》潜虽伏矣。 —— 《诗·小雅·正月》游鱼潜绿水。 —— 曹植《情诗》沈潜相克。 —— 《书·洪范》潜龙腾渊。 ——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潜水。
3.隐藏。
hidden; latent;
潜服贼器不入宫。 —— 《周礼·阍人》潜醢以食夏后。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 范仲淹《岳阳楼记》胆寒潜踪。 —— 《广东军务记》又潜避两炮台中。
潜晦(潜藏养晦。又指隐藏才能);潜德(韬养隐藏的内涵、美德);潜逸(隐逸);潜户(隐藏的洞穴);潜包,潜苞(包藏);潜光(隐藏光彩);潜名(隐姓埋名)
4.深隐;隐居 。
hermit;
潜居草野(隐居在民间);潜而不用(小人当道,圣人只宜潜藏,不可有为);潜夫(隐者);潜升(谓或隐或显);潜户(深隐的门户)
5.专心 。
make a concentrated effort;
潜志(专心致志);潜研(专心钻研);潜修(专心修养);潜神(犹专心)
6.潜入水中 。
dive;
一只大水鼠从此岸潜下。
7.埋葬。
bury;
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 《山海经》
8.暗流。
underflow;
东望泑泽, 河水所潜也。 —— 《山海经》
潜演(水在地下流动);潜源(潜伏着的水源)
9.测量;探测。
measure; survey;
形容词
1.深;沉。
deep;
夫雷霆必发,而潜底震动。 —— 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
潜林(高深的树林);潜深(幽深隐蔽);潜渫(深浚);潜寐(深眠);潜运(深谋);潜润(深深沾惠)
2.无形中 。
invisible;
潜毁(潜移默化地毁谤);潜息(无形中止息);潜移(无形中变化);潜溃(无形中毁坏)
副词
◎秘密地;暗中。
secretly; stealthily;
同恶潜谋。 —— 《周书·文政》于是潜行而去。 —— 《战国策·秦策》随风潜入夜。 —— 唐· 杜甫《春夜喜雨》多潜易之。 —— 清· 方苞《狱中杂记》封奏时潜易。
潜地(偷偷地);潜息(悄悄止息);潜目(偷看);潜使(秘密出使);潜师(秘密出兵);潜逸(秘密逃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昨鹽切頁碼第371頁,第2字續丁孫
潛
異體濳、潜、潛
涉水也。一曰藏也。一曰漢爲。从水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秦苫反頁碼第908頁,第2行,第4字述
渉水也。一曰藏。從水聲。一曰漢爲。
鍇注臣鍇曰:「《禹貢》:『梁州水自漢出。』」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昨鹽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222頁,第4字許惟賢第967頁,第4字
涉水也。
段注上文云行水中。對下文浮行水上言之。《邶風傳》云:由厀以上爲涉。然則言者,自其厀以下𣳚於水言之。所謂泳也。《左傳》哀十七年。越子以三軍涉。又按汓等字,後人不甚分明。若《水經注・江水》篇云:有客泳而視之。見水下有兩石牛。此則謂全𣳚水中矣。
一曰藏也。
段注此今日通行義。《釋言》曰:,深也。《方言》曰:,涵,沈也。
从水。聲。
段注昨鹽切。七部。
一曰漢爲。
段注《釋水》文。劉逵注《蜀都賦》云:《禹貢》梁州,沲旣道。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縣。入大穴中。通岡山下。西南出。今名伏水。舊說云《禹貢》水也。郭樸《爾雅音義》同此說。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涉水也,沒于水中之意也,故引申訓潛藏。
訓涉水,沒于水中之意也。
白话解释
潜,徒步过河。一种说法认为,“潜”是藏身水底。另一说法认为,汉水被称为“潜”。字形采用“水”作边旁,“朁”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的字形從水,表示與水相關;朁聲,表示聲音。隸變作,楷定作潛。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潜」。
潛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34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37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0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83頁,第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42頁,第1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17頁,第5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745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486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65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92頁,第1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67頁,第14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916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018頁【補遺】第1767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31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71頁【崇文】第388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80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59頁,第8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61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31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