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

yóu ㄧㄡˊ

9画

4

udnv|udny

kiku

tgr

00112

9画

4

413411354

半包围结构

基本区U+75A3

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44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769頁,第30

標點整理本: 第723頁,第30

廣韻》:羽求切;《集韻》、《正韻》:于求切,𡘋音由。玉篇》:結病也。今疣贅之腫也。釋名》: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也。莊子・大宗師》:附贅縣疣。山海經》:求如之山,滑水出焉,其中多滑魚,食之已疣。【註】疣,贅也 —— 音由 —— 結肉也。

又,《集韻》:尤救切,音宥 —— 顫也。

注解

〔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疣〕字拼音是yóu,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尤

〔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óu] ⑴ 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不痛也不痒(俗称“瘊子”)。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疣的意思

yóuㄧㄡˊ

基本解释

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不痛也不痒(俗称“瘊子”)。

详细解释

名词

1.皮肤病名。

wart;

肬,赘也。从肉,尤声。 —— 《说文》肬,肿也。 —— 《广雅》今学曾未如肬赘。 —— 《荀子·宥坐》。注:“结肉。”

2.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跟正常的皮肤颜色相同的或黄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不疼不痒,多长在面部、头部或手背等处。

疣子(疣。皮肤上长的肉瘤);疣疮(疣子)

3.用同“尤”。怨恨,归咎;过失。

hate; fault;

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黼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孰疣之。 —— 汉· 牟融《理惑论》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上反切于救切頁碼294頁,第8

𩑣

𩑣顫也。从𩑋尤聲。

疣𩑣或从𤕫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七反切延救反頁碼735頁,第5行,第1

疣顫也。從頁尤聲。

反切………頁碼735頁,第5行,第2

或從疒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上反切于救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682頁,第4許惟賢738頁,第2

疣顫也。从𩑋。尢聲。

段注按玄應書㒳引《說文》皆作𩑌。是其字从𩑋,又聲。今本《說文》作𩑣,尤聲。非古也。篇,韵皆沿俗本之誤耳。玄應引《說文》云:謂掉動不定也。葢演《說文》語。《通俗文》曰:四支寒動謂之顫𩑌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𩑣或从𤕬

段注按此篆亦當作𤴨。从𤕫,又聲。據玄應書及《廣韵》可證。玄應曰:今作疣。知淺人以今體改古體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贅疣(乃瘤之假字),疣之本字當作𩑣

《說文》又有肬字,與𩑣同。頭摇貌,所謂顫也,今戰戰競競之戰乃顫之借。

顫也。或作疣。贅疣=贅瘤。

𩑣(或疣)【宥】,顫也。顫,頭不定也。贅疣字乃瘤之假字。

白话解释

,头部颤动。字形采用“页”作边旁,采用“尤”作声旁。疣,这是的异体字,字形采用“疒”作边旁。

𩑣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77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733頁,第9字
3黃侃手批第559頁
4說文校箋第375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352頁,第16字
6說文今釋第1269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2178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440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879頁,第5字
10說文標整第228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365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3034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8874頁【補遺】第17344頁
14通訓定聲第79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760頁【崇文】第3037頁
16說文句讀第1198頁
17章授筆記第370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30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846頁,第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