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

cháng ㄔㄤˊ

15画

9

enrt

bnsh

qyod

77227

7画

3

3511533

左右结构

基本区U+80A0

指肠子。心思,情怀。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肉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68頁,第8

同文書局本: 第990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956頁,第13

唐韻》:直良切;《集韻》、《韻會》、《正韻》:仲良切,𡘋音長。說文》:大小腸,藏府之二名也。正字通》: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迴疉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小腸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迴疉積十六曲,容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白虎通》:大腸,小腸,心肺府也。腸爲心肺主,心爲皮體主,故爲兩府也。詩・大雅》:自有肺腸。書・盤庚》: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吿爾百姓于朕志。

又,《釋名》:暢也,言通暢胃氣也。

又,《博雅》:詳也。

又,羊腸,太行山坂名。戰國策》:趙聞之起兵臨羊腸。史記・趙世家》:羊腸之西。【註】太行山坂通名。南屬懷州,北屬澤州。

又,無腸,國名。山海經》: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爲人長而無腸。

又,馬腸,獸名。山海經》:讙舉之山,雒水出焉,其中多馬腸之物。【註】馬腸,人面虎身,音如嬰兒。

又,魚腸,劒名。見《三國蜀志》。

又,草名。博雅》:鹿腸,𤣥蔘也。【又】馬腸,亦草名,葉似桑。見《山海經》讙舉之山註。

又,黃腸,槨名。後漢・梁商傳》:賜黃腸玉匣。【註】以栢木黃心爲槨也。又,〈禮儀志〉:治黃腸題凑、便房如禮。

注解

〔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腸〕字拼音是chá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昜

〔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áng] ⑴ 见“肠”。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肠的意思

chángㄔㄤˊ

基本解释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子。~衣。肝~寸断。羊~小道。脑满~肥。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肉,昜( yáng )声。本义:人和动物消化器官之一。

2.肠子或肠子制成的食品 。

intestine;

小肠;肥肠;香肠。

3.内心,情怀 。

heart;

心肠(用心;存心);肠肚(心思);肠荒(心慌意乱)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下反切直良切頁碼129頁,第31

腸大小腸也。从𠕎昜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八反切宙良反頁碼335頁,第3行,第1

腸大小腸也。從肉昜聲。

鍇注臣鍇按:《白虎通》:心之府也。膀爲胃紀也,心爲支體。心故有兩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下反切直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672頁,第4許惟賢300頁,第1

腸大小腸也。

段注《白虎通》曰:大腸小腸,心之府也。心者,主禮。禮者,有分理。腸之大小相承受也。腸爲胃紀。胃爲脾府。心爲支體主。故有兩府。《素問》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按所引《白虎通》從顏氏《急就篇》注所引也。藏府古通偁。如《周禮》注五藏倂胃,旁光,大腸,小腸爲九藏是也。

从肉。昜聲。

段注直良切。十部。

白话解释

肠,大小肠。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昜”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左「肉」右「昜」。篆文從肉、昜聲。從「肉」表示與人或動物有關;「昜」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隸書右邊誤變成「易」。楷書從篆文來。

腸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57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343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268頁
4說文校箋第170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162頁,第9字
6說文今釋第576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100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34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83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02頁,第28字
11標注說文第166頁,第18字
12說文注箋第1302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4477頁【補遺】第16671頁
14通訓定聲第3518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343頁【崇文】第1369頁
16說文句讀第501頁
17古字詁林第四冊,第424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426頁,第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