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艮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25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13頁,第29字
標點整理本: 第983頁,第18字
音《唐韻》:古閑切;《集韻》、《韻會》:居閑切;《正韻》:居顏切,𡘋音閒。《說文》:土難治也。《爾雅・釋詁》:阻艱,難也。《書・大禹謨》: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又,《周官》:惟克果斷,乃罔後艱。
义又,《釋名》:艱,根也,如物根也。
义又,險也。《詩・小雅》:彼何人斯,其心孔艱。【朱註】艱,險也。
义又,王儉〈褚淵𥓓文〉:以居母艱去官,雖事緣義感,而情均天屬。
音又,《韻補》叶居眞切,音巾。崔駰〈大理箴〉:昔在仲尼,哀矜我人;子罕禮𠛬,衞人釋艱。
音又,叶經先切,音堅。班彪〈北征賦〉:嗟西伯於羑里兮,傷明夷之逢艱;演九六之變化兮,永幽隘以以歷年。
注解
〔艱〕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艮部。
〔艱〕字拼音是ji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艮。
〔艱〕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ān] ⑴ 见“艰”。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艰的意思
艰艱
jiānㄐㄧㄢ基本解释
①困难。~难。~辛。~险。~深。~涩(形容晦涩难懂的文词)。~贞(处境艰难而能忠贞不移)。~苦卓绝(艰苦程度超过一切,无可比拟)。
②旧时指父母亲丧事。丁~。母~。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形声。表示与土有关,艮( gèn )声。本义:土难治理。
2.同本义。
hard;
艰,土难治也。 —— 《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艰。”
3.艰难;困难。
difficult; hard;
艰,难也。 —— 《尔雅》艰则无咎。 —— 《易·大有》遗大投艰于朕身。 —— 《书·大诰》固国之艰急是为。 —— 《国语·鲁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楚辞·离骚》艰其昏晨之往来。 —— 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勤且艰若此。 ——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艰虞(艰难困苦);艰屯(艰苦险阻);艰患(艰难祸患);艰急(困难);艰深(艰难深奥,晦涩难解);艰苦奋斗(以巨大的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进行);艰苦朴素(不怕苦累、生活俭朴、不追求享受的态度和行为);艰疚(忧困,苦难);艰厄(艰阨。饥乏;困乏);艰棘(困苦,危难)
4.险恶,危难。
dangerous;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 《诗·小雅·何人斯》
艰贞(指人处境艰危之时能守正不屈);艰地(险境);艰难(危险);艰关(崎岖辗转,历尽千辛万苦)
名词
◎旧指父母之丧事。
(of parents)die; deceased;
又以居母艰去官。 —— 王俭《褚渊碑文》
:丁艰(父或母丧);外艰(父丧);内艰(母丧);艰疚(丧亲之痛);艰棘(亲丧);艰酷(亲丧。亲亡为惨痛之事,故称)
动词
1.开发土地。
reclaim;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 《书·益稷》艰,土难治也。 —— 《说文》。段玉裁注:“按 许书无垦字,疑古艰即今垦字。” 徐灏注:“ 段谓艰即古垦字,其说甚精。”
2.欠缺 。
lack of;
艰息(缺儿少女);艰啬(匮乏);艰子(缺少子嗣);艰食(粮食匮乏);艰鲜(指食物匮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古閑切頁碼第457頁,第16字續丁孫
𥌵
異體艱
土難治也。从𡏳𥃩聲。
𡆐
異體𡆒、囏
籒文艱从喜。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初文从卩(或女)守壴(鼓),會守鼓報艱之意。其後改義符卩、女為,亦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亙閑反頁碼第1075頁,第1行,第3字述
土難治也。從重𥃩聲。
反切………頁碼第1075頁,第1行,第4字述
籒文艱從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古閑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774頁,第4字許惟賢第1206頁,第3字
土難治也。
段注引申之,凡難理皆曰艱。按許書無字。疑古艱卽今字。豤亦艮聲也。
从堇。𥃩聲。
段注古閑切。古音在十三部。
籒文艱。从喜。
段注必有喜悅之心。而後不畏其艱。而後無不治也。故从喜。此字見《周禮》。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墾地之墾,《說文》無,乃敳之借,《說文》:「敳,治也。」
白话解释
艰,土地坚硬,难于耕作管理。字形采用“堇”作边旁,“艮”作声旁。“囏”,籒文的“艱”采用“喜”作边旁。
字形解说
「艱」字甲骨文作「」、「」、「」,從壴、從,或作從女、從壴。卜辭讀為艱難之艱,多指凶禍之意。「」字徐中舒認為像兩手交縛之人形,為獻祭之人牲。金文作「」,「」訛變為「黃」形;「壴」增繁為「喜」,則為籀文所本。《說文‧堇部》:「,土難治也。从(堇)、艮聲。,籀文艱从喜。」段注:「引伸凡有難理皆曰艱。」又《說文‧堇部》:「堇,黏土也。」從,表示與土地土質相關;從艮,表示音讀,兼表墾治之意,本義為土難耕治。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艰」,為形符替換。
艱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907頁,第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169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6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609頁,第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44頁,第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020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374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76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892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62頁,第9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85頁,第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821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3332頁【補遺】第1800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227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07頁【崇文】第482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994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912頁,第2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571頁,第2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十冊,第317頁,第1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1259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