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虍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7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74頁,第2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47頁,第23字
音《唐韻》:遇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𡘋音愚。《說文》: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于身,仁獸。食自死之肉。《詩・周南》:吁嗟乎騶虞。
义又,度也。《書・大禹謨》:儆戒無虞。《左傳・桓十七年》:疆埸之事,愼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义又,安也。《儀禮・士虞禮》〔註〕: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返,日中而祭之于𣩵宮以安之。
义又,誤也。《詩・魯頌》:無貳無虞,上帝臨女。【疏】言天下歸周,無有貳心,無有疑誤。
义又,備也。〈晉語〉:衞文公有郉翟之虞。
义又,樂也。《孟子》:霸者之民,驩虞如也。【趙岐註】霸者行善䘏民,恩澤暴見易知,故民驩虞樂之也。
义又,《博雅》:助也、望也、擇也。
义又,《玉篇》:有也、專也。
义又,《正韻》:慮也、測也。
义又,官名。《易・屯卦》:卽鹿無虞。【註】謂虞官。《周禮・天官・大宰》:虞衡,作山澤之材。【疏】掌山㊟〔「掌山」下脫文。賈公彥《疏》:虞衡,掌山澤者謂之虞、掌川林者謂之衡〕。
义又,國名。《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左傳》〔註〕:虞國,在河東大陽縣。又,縣名。《晉書・地理志》:虞縣屬梁國。
义又,姓。《潛夫論》:帝舜姓虞。《左傳・昭三年》: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註】四人皆舜後。《通志・氏族略》:禹封商均之子于虞城爲諸侯,後以國爲氏。
义又,虞淵,地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虞淵,是爲高舂。
音又,《韻會》:元具切,音遇。揚雄〈長楊賦〉: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復三王之日,反五帝之虞。
义又,與㕦同。《史記・孝武帝紀》:不虞不驁。《索隱》讀話。
义又,通吾。吾丘壽王,《水經注》作虞丘壽王。王應麟《詩攷》:鄒虞,或作騶吾。見劉芳《詩義疏》。
义《直音》:俗作虞。
卷目:考證・申集中 部首:虍部
愛日堂藏本: 第623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68頁,第7字
《揚雄・長楊賦》復三王之日。
謹照原文日改田。
注解
〔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虍部。
〔虞〕字拼音是yú,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虍、吳。
〔虞〕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虍( hū ),吴声。虍,虎头。本义是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
〔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ú] ⑴ 预料⑵ 忧虑⑶ 欺骗⑷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⑸ 古同“娱”,安乐。⑹ 古代掌管山泽的官⑺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舜所建。⑻ 姓。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虞的意思
虞
yúㄩˊ基本解释
①预料。不~。
②忧虑。无冻馁之~。
③欺骗。尔~我诈。
④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⑤古同“娱”,安乐。
⑥古代掌管山泽的官。~人(中国春秋战国时称)。
⑦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舜所建。
⑧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虍( hū ),吴声。虍,虎头。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
2.同本义。
beast' s name;
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 《说文》虞者,囿之司兽者也。 —— 《贾子礼》即鹿无虞。 —— 《易·屯》于嗟乎驺虞。 —— 《诗·召南》
3.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
official in charge of mountains, lakes,birds and beasts;
询于八虞。 —— 《国语·晋语》
4.借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虞而出之。 —— 《史记·货殖列传》
5.又。
虞不出则财匮。到了二十多岁,学问成了,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头就知道尾。 —— 《儒林外史》虞人导前,鹰犬罗后。 —— 马中锡《中山狼传》
虞旗(又叫“虞旌”。虞人在汇集所获物时所用的旗帜);虞罗(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的网罗);虞人(古官名。掌管山泽苑囿的官);虞师(古官名。掌管山泽之官);虞官(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吏)
6.古代一种祭祀名。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
sacrifice for calming gods;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 —— 《左传》
虞歌(即虞殡);虞殡(送葬歌曲);虞祭(祭名。葬后所行安神的祭名);虞主(虞祭时所立的神主)
7.朝代名。帝舜有天下之号。
Yu Dynasty;
始于虞夏。 —— 清· 黄宗羲《原君》
8.又。
唐虞之世。虞夏以来。 —— 《史记·货殖列传》
虞廷百兽率舞(传说尧任用舜时,凤凰飞来,百兽在宫廷前起舞。比喻太平盛世);虞书(《尚书》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记载着唐尧、虞舜、夏禹等的事迹);虞唐(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
9.古国名。
Yu state;
10.舜之先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11.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为今河南省虞城县。
12.乐趣或快乐 。
pleasure;
虞乐(即娱乐);耳目之虞。
13.山名。
Yu mountain;
14.姓。
动词
1.猜度;料想。
guess; expect; anticipate;
用戒不虞。 —— 《诗·大雅·抑》不虞齐赵无兵援,将死城崩国已亡。 —— 《秦倂六国平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 《左传·僖公四年》
虞度(谋虑)
2.忧虑;忧患。
worry;
等狄爷兵来,随军而进,方保无虞。 —— 《八洞天》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 —— 唐·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3.准备,防范。
prepare;
以虞待不虞者。 —— 《孙子·谋攻》
虞卒(古代帝王狩猎时,担任围合禽兽的士兵);虞旅(守猎之军卒)
4.企望;期待。
hope; expect;
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 《左传》
虞心(希冀之心;侥幸之心)
5.贻误;欺诈。
bungle; cheat;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
6.惊。
start; be frightened;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 《易·系辞上》
7.通“娱”。
give pleasure to; amuse;
虞,安也。 —— 《广雅》虞吉。 —— 《易·中孚》虞于湛乐。 —— 《国语·周语》故许由虞乎颍阳。 —— 《吕氏春秋·慎人》三虞。 —— 《逸周书·丰谋》。注:“虞,乐也。”合好效欢虞泰一。 —— 《汉书·礼乐志》虞说耳目。 —— 《汉书·王褒传》
虞心(怡悦心情);虞说(娱悦);虞乐(娱乐);虞欢(娱欢)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五俱切頁碼第155頁,第8字續丁孫
虞
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从虍吳聲。《詩》曰:「于嗟乎,騶虞。」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元無反頁碼第393頁,第7行,第1字述
騶虞也。白虎黒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從虍聲。《詩》曰:「于嗟乎!騶虞。」
鍇注臣鍇按:《六韜》、《博物志》:林氏國珍獸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五俱切古音第-部頁碼第833頁,第4字許惟賢第369頁,第7字
騶虞也。
段注騶虞《山海經》、《墨子》作騶吾。《漢・東方朔傳》作騶牙。皆同音假借字也。
白虎黑文。
段注見《毛傳》。鄭志。張逸問。傳曰白虎黑文。荅曰:周史王會云:按今王會篇文不具。
尾長於身。
段注見《山海經》。
仁獸也。食自死之肉。
段注《毛傳》曰: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許云仁獸。不同者,毛用古《左氏》修母致子之說。許不從也。哀十四年《左傳》服虔注云:視明禮修而麟至。思睿信立白虎擾。言從義成則神龜在沼。𦗟聦知止而名山出龍。貌菾禮仁則鳳皇來儀。此以昭九年傳云水官不修則龍不至故也。毛云麟,信而應禮。又云騶虞,義而應信。又云鳳皇,靈鳥仁瑞也。正用古說。許不从古說。故麟,騶虞皆謂之仁獸。鳳謂之神鳥。騶虞之仁何也。以其不食生物。食自死之肉也。
从虍。吳聲。
段注五俱切。按此字假借多而本義隱矣。凡云樂也安也者,娛之假借也。凡云規度也者,以爲度之假借也。
詩曰:于嗟乎騶虞。
段注《召南》文。《五經異義》。今詩韓魯說。騶虞,天子掌鳥獸官。《古詩》毛說。騶虞,義獸。白虎異文。食自死之肉。不食生物。人君有至信之德則應之。《周南》終麟止。《召南》終騶虞。俱稱嗟歎之。皆獸名。謹按古《山海經》,鄒書云騶虞獸。說與《毛詩》同。按許說詩从毛。作《說文》則於从毛之中,不从其義獸應信之說也。鄒書葢謂鄒子書。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騶虞,虎也。後借為守山之官名(虞侯是也)。再引申,虞,望也,因守而望也。《周禮》「山虞」、「澤虞」皆从虎(猛虎在山之義)引申,澤虞則从山虞引申。牙、虞音近(騶虞亦作騶牙是也),姜太公名牙,牙即虞,故字望。虞,望也,故引申為不虞之虞。虞樂乃𡢢字也。
古虞讀為吾,牙讀為吾,故相轉。本為獸名,引申為獸官,虞衡是。又引申為篽,《漢書•鼂錯傳》:「虎落竹虎」,虎即篽也。實則篽(圈一山林為篽),虎皆當作虞。
騶虞也(虎類)。引申為守山之官名(《左傳》虞侯),因守必望。故又訓望,姜太公名牙,牙即虞字,故字望。其訓安樂者,娛之借也。《周禮》之「山虞」,由虎引申,言守山之官其守牢此山與虎同也;「澤虞」即由山虞引申。由望義故有「不虞之譽」等義。
白话解释
虞,驺虞。白底黑纹的罕见老虎,尾巴长于身体。是不 * 的仁慈野兽,会吃自已身上坏死的肉。字形采用“虍”作边旁,“吴”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啊哟哟,真不愧是驺虞啊。”
虞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308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406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1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01頁,第7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93頁,第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687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208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739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008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23頁,第8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9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90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5171頁【補遺】第1676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54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413頁【崇文】第164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613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08頁,第4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125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495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