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15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58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42頁,第11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符容切,音蓬。《說文》:遇也。从辵,峯省聲。《正韻》:値也。《左傳・宣三年》:不逢不若。《書・洪範》:子孫其逢吉。
音又,《正韻》:迎也。揚子《方言》:逢,迎,逆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义又,逆也。《前漢・東方朔傳》:逢占射覆。【註】逆占事,猶言逆刺也。
义又,大也。《禮・儒行》:衣逢掖之衣。【註】衣掖下寬大也。
义又,閼逢,歲名。《爾雅・釋歲》:太歲在甲曰閼逢。【註】言萬物鋒芒欲出,壅遏未通也。
义又,與縫通。《禮・玉藻》:深衣縫齊倍要。【註】縫,或爲逢。
义又,有逢,國名。《左傳・昭二十年》:有逢伯陵因之。【註】逢伯陵,殷諸侯。
义又,姓。齊逢丑父。
音又,《廣韻》、《韻會》:蒲蒙切;《集韻》、《正韻》:蒲紅切,𡘋音蓬 —— 鼓聲也。《詩・大雅》:鼉鼓逢逢。
义又,《前漢・司馬相如傳・封禪書》:大漢之德,逢涌原泉。【註】逢讀若㷭 —— 言如熢火之升,原泉之流。
音又,叶符方切,音房。韓愈詩「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叶上江下鄕。〇【按】从夅者,音龎;从夆者,音縫,音蓬。《顏氏家訓》:逄、逢之別,豈可雷同。
卷目:考證・酉集下 部首:辵部
愛日堂藏本: 第726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73頁,第11字
符容切,音蓬。
謹按逢在冬韻,蓬在東韻,逢字不音蓬,謹照廣韻逢字同音之字改爲縫。
《爾雅・釋歲》太歲在甲曰閼逢。
謹照原書釋歲改釋天。
注解
〔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逢〕字拼音是féng,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夆。
〔逢〕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表示与行走有关。夆( fēng )声。本义是遭逢,遇见。
〔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éng] ⑴ 遇到⑵ 迎合,巴结⑶ 姓。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逢的意思
逢
féngㄈㄥˊ基本解释
①遇到。~遇。久别重~。~凶化吉。狭路相~。
②迎合,巴结。~迎。~君之恶。
③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辵( chuò ),表示与行走有关。夆( fēng )声。本义:遭逢,遇见。
2.同本义。
meet; come upon;
逢,遇也。 —— 《说文》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 《左传·宣公三年》而亲以逢殆。 —— 《楚辞·天问》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王勃《滕王阁序》落花时节又逢君。 —— 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逢辰(遇到好的时刻);逢会(遇到时机;相会,会合);逢场(遇到或到达某场合);逢晤(当面相遇)
3.迎,迎接。
meet face to face;
道而得神,是谓逢福。 —— 《国语·周语上》。注:“逢,迎也。”逢君之恶。 —— 《孟子·告子下》主人能爱客,终日有逢迎。 —— 唐· 王维《与卢象集朱家》
4.迎合。
pander to;
逢君之恶其罪大。 —— 《孟子·告子下》
逢君(迎合君主的心意);逢意(迎合他人心意);逢合(迎合);逢恶导非(逢迎坏人,助长恶行)
形容词
1.大的。
big;
子孙其逢。 —— 《书·洪范》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 —— 《礼记·儒行》
逢掖(宽大的衣袖);逢长(久长);逢衣(古时儒者所穿的一种宽袖衣)
2.通“丰”( fēng )
3.壮大,茂盛。
strengthen; lush;
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 《书·洪范》
逢昌(壮大昌盛)
4.宽大。
loose;
逢衣浅带,解果其冠。 —— 《荀子·儒效》汝逢衣徒也。 —— 《列子·皇帝》
名词
◎通“烽”。烽火。古代边防要塞报警的烟火 signal fire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汉书·司马相如传》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符容切頁碼第53頁,第6字續丁孫
逢
遇也。从辵,峯省聲。
附注王筠釋例:「《說文》固無峯,即有之,亦當從夆聲。……《攵部》:『夆,牾也』,《午部》:『牾,逆也』,《辵部》:『逆,迎也』。相迎是相遇也。『逢』下云『峯省聲』,誤。」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附松反頁碼第154頁,第2行,第1字述
遇也。從辵,峯省聲。
鍇注臣鍇曰:「逢言若蠭飛奄忽相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符容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84頁,第5字許惟賢第127頁,第6字
遇也。
段注見《釋詁》。
从辵。夆聲。
段注符容切。九部。按夆,啎也。啎,逆也。此形聲包會意。各本改爲峯省聲。誤。《說文》本無峯。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夆聲,牾也,不逢為啎,與逆同意。兩相碰只作夆(重唇)。
「碰着他」之正字當作逢。碰擊之正字只作逢(重唇音)。
碰着之正字。
白话解释
逢,相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用省略了“山”的“峯”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彳、夆聲;金文疊加義符「廾」;戰國文字從辵、夆聲,篆文、隸書、楷書同。字從「彳」、「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金文疊加「廾」,意義不是很明白);從「夆」為聲符,沒有兼義功能,依《說文》,「夆」字本義為「啎也」,與「逢」義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逢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01頁,第1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50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27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71頁,第1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66頁,第9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27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402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998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46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41頁,第17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71頁,第14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544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480頁【補遺】第1635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14頁,第5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53頁【崇文】第60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04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82頁,第2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363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87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