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31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66頁,第9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50頁,第9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毗義切,音鼻。《玉篇》:迴避也。《史記・藺相如傳》:望見廉頗,引車避匿。《前漢・王吉傳》:敘避而入商雒深山。《後漢・郅惲傳》:避地敎授。【註】隱遁也。
音又,《正韻》:通作辟。《論語》辟世、辟地、辟言、辟色,俱作辟。
注解
〔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避〕字拼音是bì,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辟。
〔避〕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辟声。本义是躲开,回避。
〔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ì] ⑴ 躲,设法躲开⑵ 防止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避的意思
避
bìㄅㄧˋ基本解释
①躲,设法躲开。~雨。~暑。~世。~讳。回~。~重就轻。~世绝俗。
②防止。~免。~孕。~嫌。~雷针。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辵( chuò ),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同本义。
dodge; avoid;
避,回也。 —— 《说文》避,去也。 —— 《苍颉篇》无乃实有所避。 —— 《国语·周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书生避雨檐下。 —— 清· 周容《芋老人传》
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3.离去。
leave;
左右攘辟。 —— 《礼记·曲礼》。注:“疏远也。”桓公避席再拜。 —— 《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4.逊让 modestly decline
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5.隐藏。
hide;
避吾亲。 —— 《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潜避两炮台中。 —— 《广州军务记》
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毗義切頁碼第54頁,第1字續丁孫
避
回也。从辵辟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便詈反頁碼第156頁,第2行,第3字述
回也。從辵辟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毗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90頁,第1字許惟賢第130頁,第1字
回也。
段注上文回辟之回訓衺。𠆎之叚借字也。此回依本義訓轉。俗作迴是也。然其義實相近。
从辵。辟聲。
段注毗義切。十六部。經傳多假辟爲避。
白话解释
避,迂迴绕开。字形采用“辵”作边旁,“辟”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辵、辟聲,篆文、隸書、楷書同。字從「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辟」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辟」字本義為「法也」,此義與「避」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避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03頁,第1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53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2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72頁,第19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67頁,第1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32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412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025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53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42頁,第1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73頁,第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556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515頁【補遺】第1636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143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56頁【崇文】第62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08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408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93頁,第1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