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画

5

fqnb

mbpru

fvry

10712

13画

5

1452444435515

上下结构

基本区U+96F9

指冰雹。冰雹,雹子。用于人名多形容能力强,有上进心,有助于事业运。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雨部

武英殿刻本: 第3283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372頁,第26

標點整理本: 第1362頁,第10

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𡘋音㩧。說文》:雨冰也。大戴禮》:陽之專氣爲霰,隂之專氣爲雹。霰、雹者,一氣之化也。【註】陽氣在雨,溫暖如陽;隂氣薄之不相入,搏而爲雹。故《春秋榖梁》說曰:雹者,隂脅陽之象也。𡌨》:隂包陽爲雹。申豐以爲,古者藏冰固隂,沍寒而無雹,蓋陽無所洩,雹之所以生也。雹形今似半珠,其粒皆三出。雪六出成華,雹三出成實。雹,冰之餘。造化權輿》曰:雹者,雨之冰也。又曰:北方之氣,雲、雨、雹、霰、雪。禮・月令》: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穀。【註】子之氣乗之也。陽爲雨,隂起脅之,凝爲雹。左傳・昭四年》: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爲災韻會補》:洮岷閒,雨雹曰白雨,又曰硬頭雨。宋紹興十七年,臨安雨雹,太學屋瓦皆碎。學宮諱言雹,遂稱硬雨。

又,《集韻》:蒲沃切,音僕 —— 義同。

卷目:考證・戌集中 部首:雨部

愛日堂藏本: 第804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77頁,第15

《埤雅》雹形今似半珠

謹照原文今似改似今。

注解

〔雹〕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雨部

〔雹〕字拼音是bá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包

〔雹〕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雨,包声。本义是冰雹。

〔雹〕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áo] ⑴ 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下降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雹的意思

báoㄅㄠˊ

基本解释

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下降。冰~。~子。~灾。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雨,包声。本义:冰雹) 同本义。

hail;

阳之专气为雹。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注:“阳气在雨,温暖如汤,阴气薄之不相入,转而为雹,盖犹沸汤在闭器而沈于泉,则为冰也。”寒水胜火,则为冰雹。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霰雪雨雹,一时皆下。 —— 唐· 李朝威《柳毅传》

雹霰(冰雹夹杂雪珠而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蒲角切頁碼384頁,第18

雹雨冰也。从雨包聲。

𩅟

𩅟古文雹。

附注段玉裁注:「(古文雹)象其磊磊之形。」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雨,下象雹形,為合體象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別卓反頁碼932頁,第6行,第2

𩅟雨仌也。從雨包聲。

鍇注臣鍇按:《西京雜記》:「陰气脅陽,氣爲雹。」

反切………頁碼932頁,第7行,第1

古文雹如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蒲角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287頁,第6許惟賢995頁,第8

𩅟雨仌也。

段注仌舊作冰。今正。雨仌,謂自上而下之仌也。曾子曰:陰之專氣爲雹。《劉向》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𤍽。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爲雹。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於甘泉則爲冰。此其驗也。《左氏傳》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爲災。

从雨。包聲。

段注蒲角切。古音在三部。

古文雹如此。

段注象其磊磊之形。

雹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59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968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730頁
4說文校箋第503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455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673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830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566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439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01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483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4033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343頁【補遺】第17726頁
14通訓定聲第1102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002頁【崇文】第4005頁
16說文句讀第1640頁
17說文新證第816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337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064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