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革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21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388頁,第4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380頁,第20字
音《唐韻》:幷頂切;《集韻》、《韻會》:補鼎切,𡘋音𩊖。《說文》:刀室也。《玉篇》:劒削也。《詩・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鞘也。【疏】古之言鞞,猶今之言鞘。又,〈大雅〉:鞞琫容刀。【傳】下曰鞞,上曰琫。
音又,《廣韻》:幷弭切;《集韻》、《韻會》:補弭切;《正韻》:補委切,𡘋音俾 —— 義同。揚子《方言》:劒削,自關而西謂之鞞。【註】鞞,方婢反。
音又,《廣韻》:府移切,音𤰞 —— 牛鞞,縣名,在蜀。《前漢・地理志》:犍爲郡牛鞞縣。【註】孟康曰:鞞音髀。師古曰:必爾反。
音又,《集韻》:蒲糜切,音皮 —— 本作郫。詳邑部郫字註。
音又,《廣韻》:部迷切;《集韻》、《韻會》:騈迷切,𡘋音椑。《詩・周頌》應田縣鼓〔傳〕:應,鞞鼓也。《禮・月令》:命樂師修鞀鞞鼓。【疏】《釋名》:鞞,助也,裨助鼓節。《廣韻》本作鼙,《集韻》或作𧯿。
注解
〔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革部。
〔鞞〕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ǐng、pí、bì、bē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革、卑。
〔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ǐng] ⑴ 刀剑柄上或鞘上近口处的装饰(一说刀剑鞘):“维玉及瑶,~琫容刀。”㈡ [pí] ⑴ 古同“鼙”,鼓名:“召令习鼓~。”㈢ [bì] ⑴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㈣ [bēi] ⑴ 〔牛~〕古县名。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鞞的意思
鞞
1bǐngㄅㄧㄥˇ基本解释
◎刀剑柄上或鞘上近口处的装饰(一说刀剑鞘):“维玉及瑶,~琫容刀。”
详细解释
名词
◎刀鞘。
sheath of a knife;
请令以鱼皮之鞞为献。 —— 《逸周书·王会》
鞞琫(刀鞘上的装饰物);鞞芾(刀鞘和蔽膝)
鞞
2píㄆㄧˊ基本解释
◎古同“鼙”,鼓名:“召令习鼓~。”
鞞
3bìㄅㄧˋ基本解释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鞞
4bēiㄅㄟ基本解释
◎〔牛~〕古县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幷頂切頁碼第84頁,第16字續丁孫
鞞
刀室也。从革卑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邊弭反頁碼第232頁,第4行,第2字述
刁室也。從革𤰞聲。
鍇注臣鍇按:《春秋左傳》「藻率鞞琫」注云:「刀削(音肖)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幷頂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431頁,第8字許惟賢第194頁,第14字
刀室也。
段注《刀部》曰:削,鞞也。削鞘古今字。音肖。《小雅》、《大雅・毛傳》不同。說詳《玉部》。
从革。卑聲。
段注幷頂切。古音當在十六部。支淸多合韵。故今音入《迥韵》。
鞞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67頁,第1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236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87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14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08頁,第1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383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660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53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562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68頁,第1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14頁,第9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843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3316頁【補遺】第16491頁【後編】第1484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106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235頁【崇文】第93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327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270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292頁,第9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