丿

4画

3

NHHG

lvlm

ziaa

5画

25121

扩展BU+21CFF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丿部

武英殿刻本: 第173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82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7頁,第7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𡘋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之死矢靡他」之「他」,本作「它」。原文作:之死矢靡他它〕

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又〈魏風〉「上愼旃哉」,𡘋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既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卷目:考證・子集上 部首:丿部

愛日堂藏本: 第18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37頁,第10

《禮・文王世子》冬亦如之。

謹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注解

〔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丿部

〔之〕字拼音是zhī,独体字。

〔之〕字造字法是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是出,生出,滋长。

〔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ī] ⑴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⑵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⑶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⑷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⑸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⑹ 虚用,无所指⑺ 往,到:“吾欲~南海”。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𡳿的意思

基本释义

𡳿

同“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止而切頁碼197頁,第4

𡳿

異體㞢、之

𡳿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𡳿

附注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按:卜辭从止,从一,人所之也。《爾雅・釋詁》:『之,往也。』當為『之』之初誼。」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真而反頁碼505頁,第2行,第1

𡳿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屬,皆從之。

鍇注臣鍇曰:「按《春秋傳》:『將之晉』、『將之齊』。是之谓出也。之者,枝也。象艸木之枝,東西㫄出,而常連於根本也。孔子在齊曰:『歸歟?孔曰奈何去墳墓也。』象形。」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止而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088頁,第2許惟賢481頁,第4

𡳿出也。

段注引伸之義爲往。《釋詁》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訓爲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之條條。之刀刀。《左傳》。鄭人醢之,三人也。《召南・毛傳》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訓爲是。之有訓爲上出者。戴先生釋《梓人》曰: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鬛是也。

象艸過屮。

段注過於屮也。

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

段注莖漸大,枝亦漸大。勢有日新不巳者然。

一者地也。凡𡳿之屬皆从𡳿

段注止而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出也。引申為人出所之。

白话解释

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 “之”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上體從「止」,止義為足掌,在此表示向外邁出的腳。下體一橫筆,表示出發的地點。金文三例承之甲文,前二例從止之形猶見,第三例止形已變異難認。戰國文字承金文第三例。篆文上體止形,左右兩邊對稱。隸書三例,前二例承之篆文而上體略有變異;第三例上體止形變作二小點,一撇筆,已失其原形。楷書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

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90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503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389頁
4說文校箋第252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242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866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512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27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279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53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249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2001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6315頁【補遺】第16926頁
14通訓定聲第62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523頁【崇文】第2089頁
16說文句讀第794頁
17說文新證第498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261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六冊,第49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603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