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画

9

isty

edmd

vfaf

12画

9

441123431234

左右结构

扩展BU+23E11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23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638頁,第25

標點整理本: 第586頁,第10

說文》:古梁字。【徐曰】从兩木,一梁在中橫,象从水,指事也。註詳木部七畫。

注解

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𣸑〕字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木、一、朩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𣸑的意思

基本释义

𣸑

同“粱”。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上反切呂張切頁碼192頁,第20

梁水橋也。从木从水,刅聲。

𣸑

𣸑古文。

附注徐鍇繫傳:「(古文)从兩木,一,梁之中橫象,从水。指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一反切柳昌反頁碼492頁,第4行,第1

𣸑水橋也。從木,從水刅聲。

鍇注臣鍇曰:「刅音創,或曰石渡水爲梁。《詩》曰:『敝笱在梁。』此皆謂長岸入水,或以之渡,或以遏水取魚。又《詩》:『造舟爲梁。』即今浮橋也。三者雖異,其橫爲梁之義則同。古葢未有跨水之橋,故《六韜》有飛杠以越大水,即今之橋,可以施可以徹者。張衡《思玄賦》曰『互驪龍之飛梁』是也。又屋梁,《釋名》曰:『梁者,屋梁也。其絶水之梁義同。』」

反切………頁碼492頁,第7行,第1

古文。

鍇注臣鍇曰:「從兩木一梁之中橫象,從水,指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上反切呂張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067頁,第1許惟賢469頁,第6

𣸑水橋也。

段注梁之字用木跨水,則今之橋也。《孟子》。十一月輿梁成(古本如是)。《國語》引《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大雅》。造舟爲梁。皆今之橋制。見於經傳者,言梁不言橋也。若《爾雅》。隄謂之梁。《毛傳》。石絶水曰梁。謂所以偃塞取魚者。亦取亙於水中之義謂之梁。凡《毛詩》自造舟爲梁外。多言魚梁。

從木水。

段注會意。

刄聲。

段注呂張切。十部。

古文。

段注水闊者必木與木相接。一其際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水橋。引申為屋梁。

聲由吕轉,脊梁也,魚陽對轉。孔子觀于吕梁。强梁疊韻語,亦作據梁,當作强倞。膂力之膂亦由强字音轉。

水橋也,引申為屋梁。

白话解释

梁,河面上的小桥。字形采用“木、水”会义,“刅”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字形或作「」,從水、刅聲。水作形符,表示義與水有關;「刅」為創傷,於此僅作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金文又或作「」,從邑、從木,刅聲。「邑」為邦國,引申為土地,「木」為樹木,表其義類。二者相合表示以樹幹連接兩地之意。戰國文字則改為從禾、刅聲。「禾」與「木」義通。篆文則作從水、從木、刅聲。原始橋樑多以樹幹橫越溪流之上而成,故增木為形符。隸書、楷書與篆文同形。《說文》又收有古文「」,從水、從二木,一橫畫表示交接處,像樹幹連接橫架於水上。在六書中,金文至楷書皆屬於形聲,而《說文》古文則為異文會意。

梁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80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493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380頁
4說文校箋第246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237頁,第22字
6說文今釋第84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48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215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248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50頁,第24字
11標注說文第244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1960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6188頁【補遺】第16911頁
14通訓定聲第3604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513頁【崇文】第2049頁
16說文句讀第774頁
17章授筆記第253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957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592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