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50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901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861頁,第16字
义《集韻》:箭,古作𥳭。註詳九畫。
注解
〔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𥳭〕字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𣦃。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𥳭的意思
基本释义
𥳭
◎同“箭”。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子賤切頁碼第141頁,第2字續丁孫
𥳭
異體箭
矢也。从竹𣦃聲。
附注段玉裁依《藝文類聚》引《說文》改作「矢竹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子眷反頁碼第361頁,第7行,第1字述
矢也。從竹前聲。
鍇注臣鍇曰:「《爾雅》有會稽之竹箭,即今箭幹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子賤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753頁,第2字許惟賢第336頁,第2字
矢竹也。
段注各本無竹。依《藝文類聚》補。矢竹者可以爲矢之竹也。《周禮》及《釋地》注皆曰:箭,篠也。《方言》。箭,自關而東謂之矢。江淮之閒謂之鍭。關西曰箭。郭云:箭者,竹名。因以爲號。按今天下語言皆謂矢爲箭。
从竹。前聲。
段注子賤切。古音在十一部。《周禮》故書箭爲晉。杜云:晉當爲箭。按《吳越春秋》。晉竹十廋。晉竹卽箭竹。假借字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本竹也。因可作箭,故引申為弓箭。
本為竹名,因可製矢,故引申為弓箭。
白话解释
箭,箭矢。字形采用“竹”作边旁,“前”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上「竹」下「歬(ㄑㄧㄢˊ qián)」。篆文從竹、前聲。從「竹」,指材質;「前」表示音讀。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箭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280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373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290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86頁,第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75頁,第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628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104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554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918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2頁,第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83頁,第2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444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4787頁【補遺】第1670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059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375頁【崇文】第149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558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371頁,第2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193頁,第2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628頁,第1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457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