𪏵

𪏵

15画

3

twir

hdphh

mfro

16画

4

3123434241343533

左右结构

扩展BU+2A3F5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黍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36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517頁,第28

標點整理本: 第1519頁,第3

唐韻》、《集韻》:郎奚切;《正韻》:鄰溪切,𡘋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又,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又,《山海經》有牛黎之國。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

又,山名。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

又,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

又,玉名。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又,《玉篇》:衆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衆也。

又,《正韻》:黑也。與黧同。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又,與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註】《索隱》曰:黎,猶比也 —— 謂比至天明也。

又,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

又,與蔾同。左傳・襄二十五年》引《》「據于蒺蔾」作蒺黎。

又,姓。黎侯國之後。

又,人名。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又,《集韻》、《韻會𡘋憐題切,音藜。又,《集韻》:良脂切,音棃 —— 義𡘋同。

注解

〔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黍部

〔黎〕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黍、󰓳、;、𥝢、󰓢

〔黎〕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是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í] ⑴ 众,众多⑵ 古通“黧”,黑色。⑶ 古国名。⑷ 姓。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𪏵的意思

基本释义

𪏵

1ㄋㄧˋ

拼音nì。黏。

𪏵

2ㄌㄧˊ

拼音lí。同“黎”。

𪏵

3

同“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上反切郞奚切頁碼232頁,第8

𪏵

異體𪏯、黎

𪏵履黏也。从黍,𥝢省聲。𥝢,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

附注段玉裁注:「《釋詁》曰:『黎,眾也。』眾之義行而履黏之義廢矣。」按:「𪏯」,今作「黎」。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三反切里西反頁碼594頁,第7行,第2

𪏵履黏。從黍,𥝢省聲。𥝢,古以爲利字,作履黏以黍米也。

鍇注臣鍇曰:「履以餬黏之也,黍黏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上反切郞奚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318頁,第2許惟賢576頁,第7

𪏵履黏也。

段注《釋詁》曰:黎,眾也。眾之義行而履黏之義廢矣。古亦以爲黧黑字。

从黍。𥝤省聲。

段注𥝤省者,不欲重禾也。郞奚切。十五部。

𥝤

段注此依《刀部》作。

古文利。作履黏㠯黍米也。

段注說从黍之意。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黎訓黑者(黎民,黑首民也。黎民,齊民,可訓衆)實驪音轉為黎,俗作黧。

《說文》無黧黑字,當作驪。黎民即黔首,俗作黧,正作驪,引申為衆。

訓黑者=驪,俗作黧。黎民猶黔首也。黎民亦訓齊民(黎、齊聲近也),故黎又訓衆。

黧(訓黑者係驪之假字。黎民者,猶黔首也(黧乃俗字也)。黎民亦訓齊民,故黎又訓衆。

白话解释

黎,用来粘布作鞋的粘性黍米。字形采用“黍”作边旁,用省略了“禾”的“利”作声旁。,是古文写法的“利”。作布鞋时,用黍米制糊粘合。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秦簡文字。字從黍、從刀或從利聲。《睡虎地秦簡》字已用為民眾意。篆文字形因承秦簡。《說文》:「黎,履黏也。从黍、省聲。,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也。」段注:「〈釋詁〉曰:『黎,衆也。』衆之義行而履黏之義廢矣。古亦以為黧黑字。」隸書從黍旁部件由篆文所從「兩省」訛誤作從米、從尔。楷書黎字形則上承篆文,下開臺灣標準字和大陸的規範字形。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黎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56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583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449頁
4說文校箋第293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281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014頁,第6字
7說文約注第1735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366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493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180頁,第4字
11標注說文第288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237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267頁【補遺】第17089頁
14通訓定聲第2322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616頁【崇文】第2461頁
16說文句讀第946頁
17章授筆記第302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六冊,第678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692頁,第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