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73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617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564頁,第4字
音《廣韻》:桑故切;《正韻》:蘇故切,𡘋音訴 —— 與㴑、溯同。《爾雅・釋水》:逆流而上曰泝洄,順流而下曰泝游。《左傳・文十年》:楚子西沿漢泝江。【註】沿,順流;泝,逆流。
义又,向也。張衡〈東京賦〉:泝洛背河。
义又,泝斗,舟中抒水斗也。見《爾雅》。
卷目:考證・巳集上 部首:水部
愛日堂藏本: 第360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4頁,第35字
泝斗,舟中抒水斗也,見《爾雅》。
謹按泝乃𣶉之譌。爾雅乃廣雅之譌。廣雅釋器𣶉斗謂之相是也。當作𣶉不當作泝。謹改爲又與遡通。詩秦風遡洄從之。
注解
〔泝〕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泝〕字拼音是sù,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斥。
〔泝〕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ù] ⑴ 逆水而上。后作“溯”。《玉篇•水部》:“泝,逆流而上也。”⑵ 流向;朝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暢九垓,下泝八埏。”⑶ 航行。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九引《三蒼》:“泝,亦行也。”⑷ 追溯;推究。后作“溯”。漢班固《典引》:“矧夫赫赫聖漢,巍巍唐基,泝測其源,乃先孕虞育夏,甄殷陶周。”⑸ 恶寒貌。《素問•皮部論》:“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𣴔的意思
基本释义
𣴔
◎同“溯”。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桑故切頁碼第370頁,第28字續丁孫
㴑
異體𣶮、泝、溯
逆流而上曰㴑洄。㴑,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从水㡿聲。
遡
㴑或从朔。
附注高翔麟字通:「泝,即㴑之省文。」《集韻・莫韻》:「㴑,或作遡、溯。」按:今通用「溯」為正體。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桑柞反頁碼第908頁,第1行,第1字述
逆流而上曰㴑洄。㴑,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從水㡿聲。
反切………頁碼第908頁,第2行,第1字述
㴑或從辵、朔。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桑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221頁,第3字許惟賢第966頁,第9字
逆流而上曰㴑洄。
段注《秦風》傳曰:逆流而上曰遡洄。順流而涉曰遡游。《釋水》同。涉作下。
㴑向也。
段注向當作鄉。淺人所改也。漢人書向背字皆作鄉。不作向。《中庸》素隱注曰:素讀爲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猶鄉也。按遡者,從其朔。傃者,從其素。故字从朔,从素。
水欲下,違之而上也。
段注此釋洄字之義。洄違曡韵。
从水。㡿聲。
段注桑故切。五部。
㴑或从辵朔。
段注朔亦聲也。
泝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33頁,第1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36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0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83頁,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42頁,第1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17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744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484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64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92頁,第9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67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915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015頁【補遺】第1767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69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71頁【崇文】第388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79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59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30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