𨑟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87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456頁,第9字
標點整理本: 第403頁,第18字
音《唐韻》:芳武切;《集韻》、《韻會》:斐父切,𡘋音捬。《說文》:安也。《增韻》:慰勉也。《禮・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註】撫猶有也。【疏】撫爲存撫,故爲有也。《左傳・文十二年》:鎭撫其社稷。
义又,《說文》:一曰循也。《書・臯陶謨》:撫于五辰。
义又,《廣韻》:持也。
义又,按也。《禮・曲禮》:君撫僕之手。【又】客跪撫席而辭。【疏】以手按止之也。【又】國君撫式。【註】撫,猶據也。
义又,拍也。《儀禮・鄕射禮》:左右撫矢而乗之。
义又,揚子《方言》:拊撫,疾也。【郭璞註】謂急疾也。
义又,州名。漢豫章郡,隋置撫州。
音又,《集韻》:蒙逋切 —— 與摹同。
义《韻會》:通作拊。
注解
〔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撫〕字拼音是fǔ,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無。
〔撫〕字造字法是形聲。从手,無聲。本义是撫摩。
〔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ǔ] ⑴ 慰問⑵ 扶持,保護⑶ 輕輕地按着⑷ 同“拊”。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𨑟的意思
基本释义
𨑟
◎同“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芳武切頁碼第403頁,第10字續丁孫
𢺌
異體撫
安也。从手𣞤聲。一曰循也。
𨑟
異體𨑑
古文从辵、兦。
附注段玉裁改循為揗,並注:「揗,各本作循,今正。揗者,摩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分武反頁碼第967頁,第5行,第2字述
安也。從手無聲。一曰掇也。一曰循也。
鍇注臣鍇曰:「《尚書》:『撫于五辰,循于五時也。』」
反切………頁碼第967頁,第6行,第1字述
古文撫從亡辵。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芳武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401頁,第3字許惟賢第1043頁,第9字
安也。从手。𣞤聲。
段注芳武切。五部。
一曰揗也。
段注揗各本作循。今正。揗者,摩也。拊亦訓揗。故撫拊或通用。
古文撫。从亾辵。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本誼為揗,訓安者當作古文𨑑。
白话解释
抚,安抚。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無”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抚”是依次抚顺的意思。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從手、無聲,《說文》古文從辵、亡聲。隸書、楷書同篆文。從「手」為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無」為聲符,不兼義。「無」是「舞」的本字,義為「跳舞」,和「撫」義無關。古文從「亡」聲也不兼義。「撫」字各體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
撫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95頁,第1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16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64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30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77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754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962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92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547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6頁,第30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07頁,第1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209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815頁【補遺】第1780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95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50頁【崇文】第419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27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96頁,第6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655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115頁,第4字 |